肺大泡——身体健康的炸弹
肺大泡是什么样的疾病?
肺大泡(肺大疱)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泡腔内压力升高,肺泡壁破裂,互相融合,在肺组织形成的含气囊腔。目前绝大多数的肺大泡手术均可在电视胸腔镜(VATS)下完成,2/3的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肺大泡一般继发于小支气管的炎性病变,如肺炎、肺结核或肺气肿,也有一些病因不清的特发性肺大泡。小支气管发生炎性病变后出现水肿、狭窄,管腔部分阻塞,产生活瓣作用,使空气能进入肺泡而不易排出,致肺泡腔内压力升高;同时炎症使肺组织损坏,肺泡壁及间隔逐渐因泡内压力升高而破裂,肺泡互相融合形成大的含气囊腔。显微镜下可见泡壁为肺泡扁平上皮细胞,有时可仅有纤维膜或纤维结缔组织存在。
肺大泡有单发也有多发。继发于肺炎或肺结核者常为单发;继发于肺气肿者常为多发,且大泡常与呈气肿样改变的肺组织界限不清。合并明显肺大泡的肺气肿也称大泡型肺气肿。
肺大泡病人的症状与大泡数目、大小以及是否伴有基础的肺部疾病密切相关。较小的、数目少的单纯肺大泡可无任何症状,有时只是在胸片或CT检查时偶然被发现。体积大或多发性肺大泡可有胸闷、气短等症状。尤其是体积超过一侧胸腔容积1/2的巨型肺大泡,或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常会有明显胸闷、气短等症状。大泡内感染可出现肺部感染症状。少数肺大泡病人有咯血和胸痛等症状。
肺大泡有哪些危害?
肺大泡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肺部病损,故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措施,但并非所有的肺大泡病人均需手术治疗。偶然发现的无症状的肺大泡一般勿需治疗,伴有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的患者,主要治疗原发病变。继发感染时,应用抗生素。如果大泡大于一侧胸腔的1/3~1/2,即被称为巨大肺大泡,因其可压迫周围肺组织,改变通气-血流比,故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如果实质内肺大泡分布广泛,外科治疗仅为姑息性。肺大泡一般有以下四大危害:
(1)肺大泡会导致患者下呼吸道和肺部感染。据专家统计,约有半数系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而诱发。由此呼吸道的免疫功能受到干扰,容易继发下呼吸道和肺部感染。
(2)肺大泡会导致患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由于肺大泡发作,缺氧、摄食不足、脱水,心、肝尤其是呼吸和肾功能不全,常常并发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这些均是影响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3)发作。通气不足、感染、治疗和用药不当、并发气胸、肺不张和肺水肿等,均是咳嗽变异性哮喘并发呼吸衰竭的常见诱因。
(4)肺大泡会导致患者多脏器功能不全和多脏器衰竭。因为严重缺氧、严重感染、酸碱失衡、消化道出血及药物的毒副作用,重症肺大泡常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功能衰竭。
微创治愈肺大泡远离“会呼吸的痛”
“早上起来感觉胸口一阵一阵疼痛,呼吸非常难受,每吸一口气时前胸后背都会疼,像是被人打了一样。”24岁的陈先生最近被莫名的胸痛缠身,到高州市人民医院检查才揪出“罪魁祸首”:左、右上肺大泡并右侧气胸,在该院胸外科成功施行“单孔胸腔镜经剑突下双上肺大泡切除术”后,仅在胸口正中留一个3厘米的小切口,就治好了“会呼吸的痛”,日前已康复出院。
高州市新垌镇的陈先生,在东莞市打工,近日频繁出现右侧胸痛,休息后不能缓解,活动后疼痛加剧,到东莞市某医院查胸片,诊断为“右侧液气胸”。因东莞人生地不熟,加上高额费用无力承担,陈先生只好辞工回家治病。
陈先生到高州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检查,医生发现陈先生的左、右上肺分别有一个“龙眼核”大的肺大泡,目前治疗肺大泡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切除。
以往需要在胸部左、右各切开25厘米左右的切口才能进行双上肺大泡切除手术,还会损伤肋骨间神经,引起慢性疼痛、胸部麻木等术后并发症;而高州市人民医院2004年开展的“胸腔镜下双肺大泡微创切除术”需在患者左、右两侧各开2到3个小孔,大大降低患者的开刀痛苦的同时,也有不便:术中需要翻身,缝合一侧后翻过来做另一侧,极易压迫伤口造成出血、感染等。
为陈先生施行一种全新的手术方式“单孔胸腔镜经剑突下双上肺大泡切除术”,只需在胸口剑突下开一个3厘米长的小切口,就可以将左、右上肺的肺大泡切除,术中出血仅10毫升,术后第二天可下床活动。
“单孔胸腔镜经剑突下双上肺大泡切除术”在本院开展尚属首例,仅通过一个切口,就解决了两处问题。但术中仅在胸口开一个3厘米长的小切口,避免损伤肋间神经引起术后麻痹、慢性疼痛等后遗症。
如果您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问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健客健康咨询,健客健康咨询为各位朋友提供全面专业的疾病咨询和健康资讯,健客健康咨询真诚为您服务。健客宗旨:让每一个人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