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基因编辑技术再获新突破

美国著名华裔科学家MIT张锋教授团队是该领域的领先小组之一,最近发表论文提供了一种更好的CRISPR基因编辑工具,他们根据生物进化理论,在细菌蛋白库中寻找更理想的DNA切割酶,获得了成功,使该技术超更简单、更便宜、更快、更准等方向上迈进一大步。

端粒启发,新科研环境下的 Omega-3

刚刚结束的伦敦 2015 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ESC 主席 Fausto Pinto 教授提出,心血管疾病已是全球死亡主要原因:全球 51% 女性、42% 男性的死亡原因都是心血管疾病。

最新发布
2018-05-04

超越双螺旋!科学家首次证实人体细胞内存在C-C配对的4链DNA结构,或与衰老、癌症有关

科学家对生理条件下人体的DNA结构又有了新的发现。之前认为不可能存在于人体内的、违反常识的DNA二级结构,澳大利亚Garvan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人体内看到了。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了近期的《自然化学》上。

标签: DNA结构 双螺旋 癌症 
2018-05-0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CART治疗的最佳时间窗

血液肿瘤allo-HSCT后复发很常见,复发后化疗的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很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是用于allo-HSCT后防止复发的疗法之一,但其对于不同的血液疾病,效果相差甚远。

2018-05-03

被老坐着!科学家发现久坐行为与大脑萎缩显著相关,而且锻炼也救不回来

内侧颞叶的萎缩居然与久坐时间大大相关!随着久坐时间延长,内侧颞叶整体萎缩便更严重。对亚区的分析则显示,主要是内嗅皮层、海马旁皮质和小隐窝等区域体积减少了!而运动水平则完全不与它们产生关系。

标签: 大脑萎缩 久坐 时间 
2018-05-02

Nat Commun:人工智能帮助找到导致胃癌的基因突变!

癌症是全球最大的致死因之一,而胃癌是全球第四最致命的癌症。癌症由于DNA突变导致细胞异常生长所致。我们基因组中那2%的可编码DNA已经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但是其他98%的非编码DNA仍然处于无人所知的状态。

2018-05-02

新型合成方法让多肽“乖乖”成环

与传统的小分子化合物相比,由多种氨基酸单元串联而成的多肽类化合物在构建体积更大的分子构架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已知的环肽类化合物具有包括抗肿瘤、抗HIV、抗菌、抗疟、安眠、抑制血小板聚集、免疫抑制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2018-05-02

近80个抑郁症致病基因被筛出

研究发现,一些已被精确定位的基因参与了突触的功能,这些微小的连接器让脑细胞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彼此通信。随后,科学家征得捐助者同意,使用23andMe公司的个人遗传信息数据,证实了他们的结论。

2018-05-02

浅谈政策变革对医药投资思路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既然是仿制药,相同的药物应该没有太大区别,技术门槛低,这也造成国内近5000家中小药企并存的现状。但事实上因工艺、质控问题,国内上市仿制药品很难做到同原研药物完全等效。

标签: 药品 创新药 政策 
2018-05-02

“血小板系列”~“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研究进展”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是1974年发现的一种刺激组织细胞增长的肽类调节因子,由细胞(例如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分泌,生理状态下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内,当血液凝固时由崩解的血小板激活释放出来,有刺激特定细胞趋化与生长的生物活性。

2018-04-28

功能连接MRI扫描可以识别各种神经病症

九个志愿者通过MRI机花费数小时执行不同的任务,包括记忆、阅读和运动控制等。试验结果收集了大量MRI数据并将每个大脑分成300多个部分,随后映射区域之间连接内的活动。

标签: MRI扫描 神经病 映射 
2018-04-28

“可激活”纳米药 精准化疗不伤身

据介绍,光动力治疗以其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正在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光动力治疗需要将光敏剂输入人体,传统光敏剂对正常人体组织具有光毒性,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极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