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年1646批次的食品抽检中,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6.44%,同比前年下降了0.86%.而在一些专项抽检和风险监测中,仍存在大米不合格率22.22%、水发产品合格率仅为37.04%的情况。
大米专项抽检22.22%不合格
去年顺德区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三个环节开展了抽样和检验工作,全年共抽检产品1646批次,内在质量不合格产品106批次,不合格产品发现率6.44%,对比前年的7.3%,同比有所下降。
在大宗商品抽检中,豆制品不合格率最高,为25%,肉及肉制品不合格率为11.47%,其余面及其制品、米及米制品、乳及乳制品和食用油等四项不合格率均控制在一成以内,总体不合格率为5.74%.
在各专项抽检中,婴幼儿辅助食品、猪肉(肝)、皮蛋产品等合格率100%.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米的专项抽检中,在总计受检的20家企业和27批次产品中,内在质量不合格企业达30%,内在质量不合格产品占22.22%,有6批次产品存在质量隐患。对此,区食药监局副局长孔繁昌解释,大米的抽检是去年年初针对“镉大米”的专项抽检,抽样时规定了特定范围,并不代表全区情况。
风险监测总体合格率近九成
去年,区疾控中心还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了监测,采集了包括粮食、植物油、蔬菜等17类食品的518份样本,重点监测铅、镉、亚硝酸盐等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危害因素等风险危害指标30个,监测总体合格率为89.77%.
其中,大米、面制品、蔬菜、烧卤熟肉、海水鱼、猪牛羊肉、糕点、油炸食品和速冻食品的合格率均为100%.而水发产品则出现17份甲醛不合格,合格率仅为37.04%,焙烤食品(南乳花生、开心果)和腊肠腊肉的合格率仅分别为53.33%和66.67%,不合格项目分别为酸价、过氧化值和亚硝酸盐、过氧化值。
对此,区食药监局局长温雄称,风险监测的作用就是为了发现问题,检测项目设置具有针对性,“现在我们的执法从原有的注重合格率转变为找到不合格的产品”.
另外,同期公布的进出口食品检疫合格率为100%.
“现在我们的执法从原有的注重合格率,转变为找到不合格的产品。”
---区食药监局局长温雄表示,风险监测是为了发现问题,检测项目设置具有针对性
《白皮书》还通报了去年在餐饮行业食品监管模式的创新,如成立学校膳食委员会、将“农庄食肆”纳入监管范围等。
学校膳食委员会由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和人大政协委员代表等组成,可对学校配餐标准制定、饭菜质量保证、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监管和提出意见。目前全区已有5家学校成立膳食委员会。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董华强则对“农庄食肆”纳入监管评价颇高。
一季度小作坊产品
不合格率达16.33%
南都讯记者卢凯阳一季度小作坊质量安全抽检中,仍有16.33%产品被发现内在质量不合格。昨日,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称,该季度抽检不合格项目主要为食品添加剂和微生物项目,豆腐、河粉、面包等食品再上黑名单。
小作坊长期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该局在第一季度加大了食品生产小作坊的抽检频次,对辖区内在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糕点、面包、面条、酱腌菜等产品共抽检49批次,内在质量不合格产品有8批次,内在质量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16.33%.
此外,在一季度的食品专项抽检中,共抽取了122家企业生产或销售的239批次样品。经检验,纯标签不合格产品14批次,内在质量不合格批次共计12批,内在质量不合格产品发现率为5.02%,其中河粉、豆腐、面包等常见食品均被检出存在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现象。
通报称,本季度食品不合格项目主要为食品添加剂和微生物项目。其中有11批次为微生物指标不合格,不合格项目包括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