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精通医药的许胤宗请求一试,给柳太后把脉之后,做了十多剂黄芪汤。
御医们一看,说:太后牙关紧闭喝不下药,做汤药有什么用呢?
然后叫人把滚烫的汤药放在太后的床下,关门闭窗,汤气蒸腾起来,满室飘着浓浓的药味。
经过一晚熏蒸,太后醒了,而且能张嘴说话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药物的给药方式不止一种,除了口服,还可以有透皮吸收和经鼻雾化吸入等途径,熏蒸的药物慢慢经太后的皮肤及鼻腔吸收进入了身体后,逐渐发挥药效,柳太后的气血得到调顺,神志便慢慢清醒过来,其他御医们都惊叹于许胤宗竟然能想到如此绝妙的办法。
柳太后是因年老体弱,气虚血滞而导致的中风,而黄芪善于补气升阳、又能活血;里面还配了防风可以祛风湿。李杲说: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二者相配,既能补气固表而健体,又能散风行滞而调气血,恰中病理。再加上热蒸气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所以熏蒸一晚上就可以看到效果。
中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把黄芪列为“上品”。《本草纲目》中记载:“黄芪甘温纯阳,可补诸虚不足,益元气,壮脾胃,去肌热,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还可泻阴火,去虚热。”
黄芪到底有哪些功效?
黄芪其实是一味很常用的中药,广东爱煲汤的朋友们一定不陌生,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少中医专家制定的治疗及预防方里都有它,比如说治疗国家发行的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里的化湿败毒方:
黄芪味甘,性微温,“补气”功效很强大。
气在中医里是起防御作用的,气足,则免疫力强,会使人体皮肤表层紧凑,不易被病毒入侵,因为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气虚的人肌肤表层不够紧密,松弛,容易出汗,风一吹就怕冷,有点漏风的感觉,这就是皮肤表层不固的表现。
这样的人容易出汗多,就是我们常说的出虚汗,人还没怎么动汗就哗啦啦,湿掉衣服了。中医叫“自汗”。
《续名医类案》“卷十五虚损”里记载了一个故事:
有个王府里的公子19岁,从小到大身体一直比较瘦弱,脸色总是苍白得跟白纸一样,王府里佳肴美食没断过,公子也只喜欢吃肉,从来不吃青菜,而且稍稍活动就出汗很多,湿透衣服,要是再稍稍吹到风,一定咳嗽不断,“弱不禁风”这四个字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王爷汪周遍请各地名医,帮公子诊治,但是都不见起色。
后来了一位江南名医马元仪,给公子把脉后,说“公子脉象浮大而虚,说明十分气虚,皮肤腠理不固,所以稍动则汗出异常,一旦受风,风邪趁虚而入,则咳嗽不断,汪老爷连忙问:“那怎么办呢?大夫您帮忙救救我家孩子吧。”遂开方:玉屏风散。里面就重用了黄芪60克,喝了三剂后身上出汗开始逐渐减少,到服用七剂以后,吹到风也不怕了,因为虚汗停了。汪老爷喜出望外,赏了马元仪100两银子。
玉屏风散是治疗自汗很有效的方子,出自《丹溪心法》:
组成:黄芪60克,白术、防风各30克,共研细末,每日早晚各用开水泡10克。
这个方子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对于气虚,自汗怕风,气短乏力,或体弱易感冒的人,经常服用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就跟穿上铠甲一样,有了强而有力的保护。散剂可能需要1周左右的时间见效,喝汤剂3天左右就能慢慢感觉到出汗减少,7天左右就能感觉出汗明显减少,也不怎么怕风了。
因为气随汗出,出汗多也是会消耗气的,人就会更虚,气补足了,虚汗停止,人体也就及时止损,因而精神,体力各方面也会有改善。
注意:虚汗分两种,自汗和盗汗。自汗是白天活动时发生的,盗汗是晚上睡觉时发生的,该方不适用于盗汗噢~
另外黄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效是“升阳”,《本草正义》亦云:“黄芪,性温能升阳,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很多妈妈抱怨生完孩子后,脸蛋从原来的红苹果变成了黄苹果,肚子松垮还子宫脱垂,最尴尬的还会小便失禁,情绪既敏感还容易激动,生娃前是女神,生娃后是女神经,其他都还好说,子宫都脱垂了可怎么办?
中医讲是因为气虚,气往下走导致脏器下垂,小便失禁,那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升举的力量,帮助脏器回归到原来的位置,这个力量的代表方剂是以黄芪为主药的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出自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李东垣《脾胃论》
因为气本身有向上的力量,气补充足以后,就能托着下垂的子宫往上升,回归到原来的位置;小便失禁也是由于产后软组织松弛,影响尿道括约肌的功能,而气有固摄的作用,可以帮助增强和稳固括约肌的力量,控制小便,改善小便失禁的情况。
神奇的补中益气汤,简直是产后妈妈的救星,如果你有胃下垂,腹部坠胀,子宫脱垂,脱肛,外痔,总之只要你感觉明显气虚而且脏器下垂的,都可以找专业中医师辨证地使用这个方子噢!
黄芪除了“补气”“升阳”的功效,还有利尿消肿的功效,老是抱怨下肢太胖,和上身明显不对称的你,很有可能就是下肢水湿太重引起的下肢肥胖,可以用黄芪30克,煮粥喝,这就是著名的黄芪粥,苏轼都曾为它赋诗一首,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