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2个多月壮士扼腕般的努力下,国内的疫情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是,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病毒疫情具有大流行特征后,境外输入已成为中国疫情防控的主要威胁。
3月18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及其团队出席了广州市第46场疫情防控通气会,会上,钟南山院士表示,目前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正处在疫情传播的第一波,病人传染性很强,所以对输入的病人要提高警惕。
多国宣布关闭学校,留学生处境艰难
3月1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中国内地首次无新增本土疑似病例。但是,尽管国内防控态势良好,境外疫情却发展迅速,况且我国在外人员众多,留学生等重点群体回国意愿强烈,因此,防范疫情反弹压力仍持续存在。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3月19日17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达到218827例,死亡病例8811例。
而在3月18日,因推行群体免疫策略而备受国际舆论指责的英国政府,终于在第三次疫情发布会上宣布关闭学校,其首相鲍里斯·约翰逊面对记者提问时表示,未来不排除伦敦封城的可能性。
此前,由于疫情的持续发展,英国多所高校已转为线上授课,包括牛津、剑桥,布里斯托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高校已联系国际学生,建议尽快做出旅行安排,因学校后期全面关闭后,将无法提供住宿、医疗等方面的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是英国最大的留学生源国。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在今年1月发布的最新数据,2018-2019学年35%的非欧洲学生来自中国。但受疫情影响,国内航司涉及北美、欧洲的多个航班班次已被取消,这使得留学生处境颇为艰难。
此外,据环球网统计,截至3月19日中午,全球已有43个国家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其中多个国家已宣布关闭学校,并取消国际航班。
入境需遵守规则,非必要可暂停回国
在3月1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民用航空局飞行标准司司长朱涛先生针对境外华人返国问题表示,民航在保证旅客旅行健康安全的同时,也在尽力保证我国公民往来航班的通畅。
但境外人员入境要遵守相应的防控规则,严格执行健康申报制度,配合工作人员完成检疫工作,不得隐瞒病情或拒绝检疫,否则将以“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定罪处罚。也就是说,如果怀有侥幸心理故意逃避海关检疫,其后果不仅仅是面临社会舆论指责,还会背负牢狱之灾。
3月15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蓓表示,从3月16日零时起,所有境外进京人员,均应转送至集中观察点进行14天的隔离观察,集中观察点将配置专业医护和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健康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集中隔离观察期间,隔离人员费用需要自理。
在3月18日下午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上,为保护自身健康,减少感染风险,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庞星火对海外留学生提出如下5点建议:
1.持续关注当地的疫情变化,遵守当地法律法规,配合当地政府开展疫情防控措施。密切关注我国外交部、中国疾控中心以及北京市疾控中心等官方机构网站,了解新冠肺炎防控要求和健康提示。
2.做好个人防护。要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饮水,经常换洗衣物。在公共交通工具、厢式电梯、室内公共场所等密闭环境时,要佩戴口罩。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建议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减少与他人近距离接触,人与人之间至少保持1米以上距离。尽量不聚餐或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或纸巾遮住。与他人合租住所和共同学习时,要观察有关人员有无发热、咳嗽、就诊等异常情况,主动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注意营养、加强锻炼、保证睡眠,保持良好心态。
3.若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不要带病工作、学习,应及时就近在当地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务人员相关接触史。就诊期间戴口罩,不要触摸就诊环境中的物品,避免触摸自己的口、鼻及眼部。或采取居家隔离观察,避免外出。不要国际长途旅行,避免疾病传播。必要时,可联系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寻求帮助。
4.如非十分必须,应暂停回国或赴有疫情国家、地区的出行安排,减少长途旅途导致的感染风险。确有回国需求时,应评估自身健康状况,患有急性疾病或慢性基础疾病一定避免出行。若旅行,应尽量选择直飞航线,减少中转风险,要准备好口罩、免洗手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旅途中注意全程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保持手卫生。从输入北京的境外病例所乘坐的航班看,经EY888、SU204、EK306、CA846航班入境的旅客中发生病例的风险较高。
5.回国后,应主动、如实进行健康申报,配合海关健康检疫。如有发热等症状,应向海关主动报告,不能隐瞒病情,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返京后一般应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若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时,应立即向集中医学观察点或社区工作人员报告,佩戴医用口罩前往就近发热门诊,并主动告知医生境外旅行史和接触史,便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