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医药科研 > 阿普加评分的背后 麻醉科逆袭产科暗战

阿普加评分的背后 麻醉科逆袭产科暗战

2019-09-19 来源:健康智汇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阿普加选择了麻醉。是的,拯救无数新生儿的阿普加既没有从事过儿科,没有给产妇接生过,自己也没有生过孩子。她其实是一位麻醉科医生。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阿普加在选择麻醉科之后“打怪升级”的过程。

宝宝出生后办出院的时候,老婆递给我一张纸条,“咱们孩子的评分是10分。”我下意识心头一惊,“这就开始评分啦?怎么着也得等上小学吧!”

仔细一看,评分表包括心跳、呼吸、肤色等,每项只有0、1、2三档,满分10分,看上去非常“粗糙”。见多了来自高大上医疗设备的各种检查报告,这张表格没有引起我太多关注。之所以给我留下印象,是因为表格虽“粗糙”,但名字非常洋气:阿普加评分。

在普通人的印象里,通常孩子一出生就成为全家人注意力中心,产妇往往被忽略。所以,现在有关产妇得产后抑郁症的讨论特别多。但在早年的医学界,情况恰恰相相反。

上世纪30年代,随着医疗技术的改善,美国产妇的死亡率已经下降到了2‰,但新生儿的死亡率却依然超过30‰。换句话说,在1000名产妇当中,30位妈妈经历了分娩的剧痛,其中的28位妈妈却没有见到自己的宝宝活下来。这是个让人心碎的现实。

带来彻底改变的,就是那个异常简单的阿普加评分表。

十几年后改变历史的弗吉尼亚·阿普加,1933年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毕业时正值美国大萧条的高潮期,失业已经蔓延到医生职业,找工作竞争异常加激烈;更残酷的是,就像不信任年轻医生一样,当时的患者对女性外科医生同样极度缺乏信任。

靠借债读了4年医学院的阿普加,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

逆袭

实习医院的科主任给阿普加建议,她可以去麻醉科。这在当时只能算是无奈之选。当时没有麻醉专业,外科手术的麻醉师通常是由护士担任,麻醉师的地位也远不及外科医生。不过但凡对医学了解的都知道,所有外科手术都离不开麻醉。

此时的阿普加面临着一个经典的职业两难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发展成熟、又有面子但竞争激烈、面临歧视的外科,还是选择眼前几乎一片空白、但未来可能宏图大展的麻醉。再补充一点信息:阿普加毕业的成绩非常优秀,年级第四;而她几乎不懂麻醉,要重新学。

阿普加选择了麻醉。是的,拯救无数新生儿的阿普加既没有从事过儿科,没有给产妇接生过,自己也没有生过孩子。她其实是一位麻醉科医生。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阿普加在选择麻醉科之后“打怪升级”的过程。

从1935年开始,非麻醉专业出身的阿普加在哥伦比亚、威斯康星和贝尔维尤等医疗机构学习麻醉。1938年,阿普加当上了新成立的哥大医学院麻醉科主任。仅三年时间,阿普加就逆袭成功了?想多了。

阿普加在威斯康星医学院(唯一女性)

哥大医学院堂堂麻醉科主任阿普加,是个光杆司令……除了一人身兼科主任、教师、执业麻醉师等多个职务外,连麻醉科学生上课用的教材都是阿普加自己动手写的。而且这个时候,麻醉科的独立地位一直不被承认,阿普加还要面对外科医生轻蔑的眼光。

不知道是童年家庭环境培养起来的对科学的热情,还是哥哥因病去世所留下的激励,或者是赚钱还债的生活压力,阿普加苦熬十年后,终于在1949年将麻醉科发展成为了哥大的一个独立院系。她虽然没有成为第一任系主任,但却成为哥大历史上首位女性医学教授。

接下来的十年,是阿普加发明新生儿评分表的十年。如果说前十年是一个年轻人职场逆袭的故事,那接下来的十年则更像是一场与古老惯例的暗战。

暗战

阿普加把哥大麻醉系像一个健康的新生儿交给父母那样交给了新的系主任Emanuel·Papper,而自己则真的转战产科麻醉。

正如前面所提到,此时的产科仍处在新生儿死亡高发的时期。那些出生时存在畸形、个头过小、身上发青、呼吸不正常等症状的婴儿往往被列为“死胎”,因为当时的医生认为这些婴儿先天不足,很难存活。而将他们列为死胎,也就意味着任其自生自灭。

阿普加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个不合理的现象,当然,开始的时候没有人在意她的看法。当时的医学界是男性的天下,而且按照当时产科的惯例,产妇是关注的重点,对新生儿则缺乏相应的医疗标准;即便有人愿意尝试,也会因为救治风险高、担心自己惹上医疗官司而放弃。

阿普加此时证明自己不仅是个职场高手,而且颇有懂得斗争的智慧。不能直接说服医生,阿普加就从同样参加产妇分娩的护士身上“下手”。

身为女性,在挽救幼小生命上很难铁石心肠。果然,护士们终于勇敢的同意跟着阿普加“干一票”。他们背着医生乘人不备,进入了停尸房,尝试营救那些“死胎”。

这个看起来颇具正义感的行为,有巨大的法律风险,不仅很可能断送阿普加的整个职业生涯,甚至有可能惹来官司。幸运的是,被列为死胎的婴儿活过来了。

这个幸运的成功给了阿普加话语权以及追随者,越来越多的医生、护士加入了她的行列。但大家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新生儿千差万别,究竟哪些症状最重要,又该根据这些症状怎样采取措施?

阿普加列了五个关键指标:肤色、心率、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和呼吸,就是后来流传世界的新生儿评分。不过以“阿普加评分”命名则是到了1962年,是她的一个学生选择了五个跟阿普加名字对应的五个单词。

阿普加评分对新生儿状况的改善,很快在各大医院引起了连锁反应:医院纷纷设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胎心监测仪成为产科的标配,全身麻醉转变为脊椎麻醉、硬膜外麻醉等,形成了一整套产科工作规程。之前美国的新生儿30个里面会有一个死亡,而之后则是500个里面才有一个。

搞定了新生儿评分,50岁的阿普加依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她在约翰·霍普金斯拿到了一个公共卫生的学位,然后便投身到公众的教育中,以减少新生儿缺陷的发生率。

1974年,阿普加去世。1994年,阿普加纪念邮票发行。1995年,阿普加入选美国国家妇女名人堂。

尾声

距离阿普加评分的发明,也已经有60多年了。这个年代久远的故事仍然有什么意义吗?

阿普加评分最主要的意义,是为产科、儿科医生及时处理存在问题的婴儿提供指导方案。而从患者的角度,面对疾病时最需要的同样也是这样一张能够指导自己治疗的“阿普加评分表”:

①症状怎么样?需要马上处理吗?

②不需要马上处理,该怎么办?

③需要处理,优先外科还是内科?

④选完专科,有哪些可选择的方案?

⑤选完方案,如何评估面临的风险?

⑥其他个人化的关注焦点。

过去,大多数患者习惯性的将这一系列问题都交给医生,“您是专家,都听您的”。但当今是越来越强调个性化、精准化治疗的时代,治疗方案在个体上应用的效果差异越来越大,恐怕很难有现成的“最好的专家”、“最好的方案”。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