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野外、山岭的植物枝繁叶茂起来,
一些爱吃野味儿的市民恐怕又坐不住了,
想出去采摘点啥尝个鲜。
健康头条课记者昨日
从市疾控中心了解到,
相关专家盘点了
近几年来发现的误食植物中毒事件,
给大家提个醒儿。
这些毒植物的共同特点是
和无毒蔬菜长得特别像,
极容易骗过人们的眼睛,
而一旦食用可会中毒啊。
苦葫芦瓜
不是普通的葫芦瓜
几年前,我市医院曾接诊一家中毒市民,
他们在聚餐中食用自家种植的葫芦。
没想到吃过1小时后,
一家人陆续出现恶心、呕吐、
上腹痛、腹泻的症状。
原来他们吃的不是普通的葫芦瓜,
而是苦葫芦瓜。
苦葫芦瓜中含有碱糖甙毒素,
它是一种植物毒素,
作用于人体会引起恶心、呕吐、
头晕、眼花、步态不稳等。
苦葫芦素还可刺激胃肠,
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这家人经过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专家提醒
两者外形难以鉴别,
但高温煮熟也不能破坏苦葫芦素的毒性,
去除苦味。
毒蘑菇难辨别
老手也会失手
毒蘑菇
一到雨季,采野蘑菇中毒的案例
在我市时有发生。
专家介绍
曾有一工地工人
在附近山上采摘野蘑菇,
晾晒一周后制成蘑菇炖肉
与同宿舍其他5人吃。
结果4小时左右,
陆续有人出现腹痛、
腹泻、恶心、呕吐。
关于食用野蘑菇的危险性,
媒体已宣传多次,
但总有一些人以“老手”自称,
认为自己能够辨别有毒和无毒的蘑菇。
而专家表示,
一些毒蘑菇通过外形很难鉴别。
野生蘑菇可因变异由无毒变为剧毒,
因此既往经验不可靠。
提醒大家
野生蘑菇含有毒素多种多样,一旦误食,中毒症状轻重不一,且没有特效药。预防野生蘑菇中毒的根本方法是不要采摘野生蘑菇食用。
毒芹
和水芹很难分清楚
上图为毒芹,下图为水芹
前年,我市一对退休夫妻
在省内旅游期间采摘野芹菜。
回家浸泡数小时,
热水焯后蘸酱食用。
食用后20分钟左右,
两人出现不同程度的面部、口周、
肢体麻木,伴有心慌、头晕、恶心。
经医院治疗后二人症状好转。
专家表示
这对夫妻采摘回来的其实是毒芹,
它的外形跟水芹很像。
毒芹俗名野芹菜、白头翁,
有毒成分为毒芹碱、
甲基毒芹碱和毒芹毒素,
人体进食后会出现口周麻木、
头晕、头痛、恶心、呕吐、
全身疲倦无力,
进一步发展会出现四肢无力,
严重者呼吸麻痹死亡。
鹿莲
很像“山糜子”
收到外地亲属寄来的新鲜野菜“山糜子”,
我市一对退休夫妻非常高兴,
两人用热水焯后沾酱吃了。
半小时后两人感到舌发麻、恶心,
进而呕吐,血压和心律降低。
及时就医后也得到了有效的救治。
据了解,“山糜子”学名鹿药,
是长白山地区生长普遍的一种山野菜,
无毒且营养丰富。
而与之外形及生长环境类似的
“鹿莲”为百合科藜芦属植物,
含有神经毒素。
当时这对退休夫妻吃的正是鹿莲。
鹿莲刚长出地面时,
其叶片和“山糜子”特别相像,
易被误采误食导致中毒。
除了以上这些案例,
还有食用未煮熟的豆角中毒、
发芽土豆中毒、
鲜黄花菜中毒的情况。
除了误食有毒植物、
不当食用植物之外,
还有自行加工河豚食用后中毒的,
我市一家庭自行加工朋友赠送的河豚鱼,
制成河豚鱼生鱼片食用后中毒,
后经治疗好转。
河豚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
0.5mg可致人死亡。
河豚中毒发病急速剧烈,
潜伏期10分钟到3小时,
且中毒尚无特效解毒药,
预后一般较差。
我市还曾发现居民
因食用自家腌制河豚鱼干中毒案例。
专家提醒
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经验
就随便采摘,随便吃,
明知有中毒风险
还抱有侥幸心理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