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辅助用药,向院外市场转移
在2019年中国DTP及处方药零售大会的现场获悉:大量在医院内容不下身的辅助用药品种,开始布局院外市场,转向DTP药房等渠道。
因为辅助用药不是治疗性用药,大多用于后期的巩固治疗。医生的作用在“医”不在“药”,在诊疗的过程中,它不是最关键的,国家的控费措施日益严格,辅助用药最终会被踢出医院。
比如去年,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做好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于2018年12月31日前上报辅助用药目录,并在公布全国辅助用药目录后制定省级目录,同时进行动态调整。
对此,山西证券分析,辅助用药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未来将面临量价齐跌的局面。事实似乎确实也在朝此方向发展:2月13日,广州药品集团采购平台公示医保部门通知,重组人粒细胞刺激等15种药品将开展GPO采购,国联证券认为,这意味着辅助用药已被GPO列入重点谈判对象,大幅降价已不可避免。
上述人士认为,未来辅助用药目录的出台,对很多药企来说的打击都比较大——原先在医院卖,份额很大,突然一夜之间被严控、被踢出,那么销量就产生了断档,药企一定会寻找新渠道,此时,院外渠道就有机会承担这几十亿的市场。
这些辅助用药品种,或流向院外市场
华创证券曾对各省目录进行分析,目录分类各不同,以免疫调节、神经营养、心脑血管三大类为主。
据悉,目前有十几个省份已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表示对辅助用药进行重点监管或是限制使用,其中部分省份如安徽、四川、云南、内蒙以及南京、杭州、宁波等市公布了目录。目前各省公布的目录为监控目录,均是临床用量比较大的品种,而各地在监控目录下的分类各有不同,主要分类有中药注射液、质子泵抑制剂、维生素类、抗菌药物、其他辅助类等。
从品种纳入情况来看,各省目录有一定的重叠性。其中,中药注射液以心脑血管用药、肿瘤用药为主,其他辅助类以免疫调节(如胸腺肽)、神经营养剂(如神经节苷酯、脑蛋白水解酶等)、心脑血管用药(如前列地尔)为主。
仅是缓冲,真正解决方法是这个
但需要注意的是,DTP药房并非辅助用药的“救世主”,辅助用药进入DTP,仍然可能存在着水土不服的问题。
此外,辅助用药中有一部分品种剂型为针剂,患者的购买路径就变成了:医院——DTP药房——医院,因为必须回到医院来注射针剂,这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的使用路径,不利于提升其服务体验。
辅助用药进入DTP药店,市场放量能达到多少,我们还不得而知。
因此,如果目录出台,辅助用药不得不面对销量断崖式下滑,为了存活,DTP药房会成为一个缓冲的渠道和方式,但如果要获得真正的重生,证明其临床疗效才是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