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安指出,人口负增长在未来是必然趋势,当前中国人口规模仍偏大,让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2.1并不合理
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指出,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是必然趋势,但无需因此追求2.1的更替水平目标。如果能把托幼问题解决好了,按照国际经验,出生率会增加10个百分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如果能把托幼问题解决好了,按照国际经验,出生率会增加10个百分点。”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告诉记者,尽管2018年出生人口较前一年下降了200万,但属于正常波动,如果能将配套措施完善,“全面两孩”政策效应仍有释放潜力。王培安指出,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是必然趋势,但无需因此追求2.1的更替水平目标。
中国此前的生育率一直在1.5-1.6之间。2016年,中国实行“全面两孩”政策,生育率一度提高至1.7以上,但目前已趋于回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523万人,比2017年减少200万人、比2016年减少263万人。
有学者因此担心,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将出现人口“负增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称,如果总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2027年出现。(详情见财新网“’计划生育’何处去?卫健委表态人口政策走向”)
“负增长是必然趋势。”王培安告诉财新记者,如果人口规模较为理想,让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2.1则有意义,即每对夫妻平均生2.1个孩子,可基本保证下一代人口不减少。但当前中国人口规模仍偏大,追求2.1的生育率并不合理。
王培安曾在今年的记者发布会上表示,当前中国人口发展要重点关注三个问题,其一就是要处理好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关系,“人口众多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近14亿的人口总量对于尚不发达的经济社会运行基础和有限的资源环境负担能力还是过于庞大,人口规模如能适当少一些,人均资源占有量就会更加宽裕,人均环境保有量也将更加宽松。”(详情见财新网“2018年少生了200万人原卫计委官员说再过50年劳动力仍充裕”)
另一方面,中国年轻人口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王培安指出,如果人口下降速度过快,将凸显结构性矛盾,“人口到了峰值以后,肯定要下降,我们的努力是为了让其下降的曲线比较平滑。”
王培安告诉财新记者,2004至2006年,国务院曾组织过一项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当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生育率在1.8左右,人口峰值控制在15亿左右。”
王培安认为这一目标并不难实现,原因是“全面两孩”政策效应仍有释放潜力,但要解决好许多家庭“不愿生、不敢生、生不好”的问题。他曾撰文指出,应全面落实法定奖励优待政策,构建家庭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同时大力发展托幼服务,完善生育保险和促进女性就业的政策措施。
“如果能把整体环境改善好,综合起来,中国实现1.8左右生育率是不成问题的,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王培安说。
财新记者:之前有专家提出,中国人口不久之后就会出现负增长,你怎么看?如何应对这种形势?
王培安:负增长是必然趋势,下降到一定程度肯定要负增长。人口如果是2.1的生育率,就是世代更替水平,也是人口达到峰值时稳定住的水平。我们国家的人口峰值可能是14.3亿到14.5亿之间,如果我们的人口规模是很理想的规模,就可以让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2.1,就是合理的,如果规模不理想,追求2.1的目标就不是很合理。
人口到了峰值以后,肯定要下降,我们的努力是为了让其下降的曲线比较平滑,下降太陡了,结构矛盾会很突出。
财新记者:人口出现负增长下降后,降到什么规模是比较合理的?
王培安:这个就不好说了,有的人说,中国有10亿人最好,甚至有人说6亿左右最好,目前没有定论。但在2004到2006年,国务院组织过一项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全国有3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结论就是,生育率在1.8左右,人口峰值控制在15亿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