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国家工信部发布通知,根据《关于组织开展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的通知》(工信部联消费〔2018〕21号),经地方推荐、专家评审、社会公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药监局认定了第一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见附件),并予以公布。
通知明确,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要按照建设周期和责任目标要求,完成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任务,保障小品种药(短缺药)的稳定生产供应。
并要求北京、上海、四川等省(市)相关部门要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强对建设单位管理指导,督促企业保障药品质量安全,提高短缺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强化会商联动,及时协调解决建设单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各省(市)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属地企业开展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对条件较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为下一批选择认定做好准备。
小品种药(短缺药)是指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不稳定、易出现临床短缺的药品。此前(2018年2月),针对小品种药(短缺药)市场用量小、企业生产动力不足等实际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将结合药品供应保障需求和集中生产基地的全国布局,选择认定5家左右企业(集团)建设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
通知中明确,建设小品种药集中生产基地的企业应是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拥有20种以上小品种药生产文号和原料药配套生产能力,符合在产药品(疫苗)剂型全、质量控制能力强、配送网络覆盖广等要求,能够履行稳定生产和保障供应的责任义务。
通过协调解决小品种药(短缺药)文号转移、委托生产、集中采购、供需对接等问题,支持企业集中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推动落实集中生产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到2020年,实现100种小品种药(短缺药)的集中生产和稳定供应。
资料显示,小品种药(短缺药)主要分两类,一是廉价的经典药,多年临床效果好,价格固定且低廉;二是治疗罕见病的药物,又称“孤儿药”,生产量本身比较少。由于原材料涨价、人力成本增加、流通环节中费用增加等因素,导致厂家不赚钱从而停产短缺药。
2018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曾强调,加强全国短缺药品供应保障监测预警,建立短缺药品及原料药停产备案制度,加大储备力度,确保患者用药不断供。
2019年1月,国家卫健委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明确提出,将加快完善短缺药物的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机制,重点监测临床必需、替代性差的急救常用药、原料药供应和价格变动情况。
打击垄断原料药和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建立失信经营者黑名单制度,短缺药品和原料药停产备案制度。
附件:第一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名单
一、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联合体,由上药信谊药厂有限公司联合23家企业组织实施。
二、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联合体,由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实施。
三、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联合体,由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联合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企业组织实施。
据悉,由成都倍特牵头组建的联合体包括:川药、地奥、昆药、重庆药友、西南药业、成都第一制药、川大华西,成都长青、成都海通这九家企业。
而据《新华网》报道,2018年7月19日,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期间,国家小品种药(短缺药)供应保障联合体成立。据悉,“药联体”首批成员有24家企业,可保障供应57个小品种药(短缺药)品种。
“药联体”由上药信谊联动浙江海正、常州亚邦、湖州展望药业等共24家企业单位发起组织,其成立将有助于小品种药物生产基地的形成、维护、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