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研究,既要专也要泛,以人的整体化角度开展‘泛血管研究’是未来方向。”近日,在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同主办的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60周年心血管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说。
想得更多才能做得更好
“过去我们主要以模仿或融合创新为主,在国家倡导创新的大环境下,我们逐渐摸索出适合国人自己的原始创新之路。”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灏珠教授说。对此,葛均波深感认同,“创新是心血管病研究的主旋律,从治疗方法到手术技巧,莫不如此”。
葛均波以一项用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病变)经皮介入治疗的新技术来举例,这项技术名叫“主动迎接技术”。“CTO病变,通常是指无正向血流且闭塞时间不低于3个月的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有20%的冠心病患者同时合并至少一处CTO病变。”他说,他曾面对一例复杂CTO病变,当导丝经由第二间隔支通过闭塞段后,本以为胜利在望,却发现导丝很难送入正向的指引导管。尝试2个多小时,导丝仍只能进入主动脉,最后靠特殊抓捕器完成,手术花费9个半小时。当时他就想,能否开发一种简单易行的导丝体外化技术。
“随着器械及技术进步,各个子母导管系统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广泛应用。与其在宽大的主动脉内捕捉晃动的导丝,不如在狭小的冠脉内送入一根子母导管迎接逆向导丝。”葛均波说,由此诞生“主动迎接技术”。他解释,在逆向导丝通过闭塞段之后,不如派一根子母导管前去接应逆向而来的导丝,避免逆向导丝“迷路”。这一技术经过心血管介入医师实践,可大大提高逆向导丝体外化效率。
站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
葛均波认为,对于心血管病研究而言,“泛血管医学”是未来方向。
“心血管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究其原因,危险因素控制不良是根本。我们不仅要关注心血管疾病,更应关注‘泛血管疾病’。”葛均波说,就是以全身血管为基础的系统性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严重危害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最终导致各种血管性事件如心肌梗死、卒中、肾病等发生。泛血管疾病有共同的特征,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遗传、肥胖、感染、免疫因素等。
在他看来,目前条块式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血管疾病共性与特性的系统认知,也制约着创新成果转化。为此,他领衔创建复旦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院,以临床重大血管性疾病治疗为目标,通过心血管科、神经内科、肾脏科、介入科等学科融合与交叉研究,整合血管及其相关疾病大学科,系统探索泛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开展血管再生与组织工程、重大血管疾病系统与原位干预、靶器官损伤与修复、细胞分子相关机制等研究,搭建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
“我们只有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才能看得更远,把疾病治疗的战线前移。”葛均波说,“只有这样,我们的病人才不会‘越治越多’,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拐点’才能早日到来。”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缺血。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瘀血内阻之胸痹、眩晕、气短、心悸、胸闷或痛。
健客价: ¥13.7心血瘀阻、瘀阻脑络引起的胸痹,眩晕,以及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高血脂症等见上述症候者。
健客价: ¥18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
健客价: ¥18本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包括接受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降低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详见说明书)。
健客价: ¥1241.高胆固醇血症 饮食疗法及其他非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时,可应用辛伐他汀降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辛伐他汀同时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因此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率。 在合并患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病人,且高胆固醇血症为主要异常时,降低升高的胆固醇水平。 2.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对冠心病患者,辛伐他汀适用于
健客价: ¥5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肌缺血。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瘀血内阻之胸痹、眩晕、气短、心悸、胸闷或痛。
健客价: ¥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