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带来的降价是怎么个降法?
中标企业深圳信立泰,最早在国内通过一致性评价,但遭遇到了采用低价战略的竞争对手。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有两家外企成为“黑马”,实现了原研药“专利悬崖”——原研药吉非替尼片降价76%,福辛普利钠片降价68%,比周边国家和地区价格低25%以上。阿斯利康制药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中标,他们的吉非替尼片已降至全球最低价。
据了解,所有15家中标药企,出于占领市场、取代原研药、转型新产品等原因,均表示:在保障药品用量和回款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以价换量,压减流通成本。
而原本市场占优的一些药企,这回却吃了“败仗”。药品想进入市场,有很高的流通成本,先要想办法进医保,再进各地招标,最后要进医院,结果药价被代理商和医药代表层层推高,在许多地区都是这种情况。
无独有偶,在被调研的17家“落选”药企中,未料到对手大幅降价、自身不愿降低流通成本的,因此未能中选的,不在少数。
在一些医药专家看来,此次“4+7”出现药企“红海搏杀”的局面,属于意料之中。大降价,降下来的是药品在流通环节的虚高水分。由于“4+7”采购方承诺中标药品的用量和回款,这才让一些药企主动砍掉市场推广、公关营销的费用。再加上中标药企大多控制着原料来源,成本基本锁定,所以敢于大幅降价。
这次“4+7”带量采购的25种药品,平均降价52%。然而,就算砍半价,药企也还是有利润空间的。审计署曾做过两次调查,发现很多药品的生产成本只占药价的一小部分,所以即便降一半,利润空间仍有保障。
带量采购,上海已经先行试点3年。3家当地的三甲医院都表示,这几年使用中标的国产仿制药,并未出现质量问题。原来,当初上海自建了一套药品“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入围招标药品的生产、检验、流通、环保等各环节都有认证和规范,药品中标后还有持续的跟踪检查。上海的这套经验,已被纳入此次“4+7”集中带量采购当中。
2015年上海刚试点时,很多医院科主任不愿用中标仿制药,觉得药价太便宜,可能质量差。但几年执行下来,却发现效果不错。这次‘4+7’中标的仿制药都通过了国家一致性评价,我们就更敢拍板用了。
要破除患者和医生对国产仿制药的不信任,需要医院加强对医生的用药引导,也需要医生加强对患者的解释说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主任卞晓岚介绍,上海第一批试点时,有药品降价80%,患者起初不大信任,而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打消了对质量的疑虑。这有赖于医院与药师、护士和临床医生的沟通。
上海的实践力证,加强监管可以确保药品质量的稳定可靠。上海带量采购试点3年多来,对中标药品所有批次的检验结果全部符合国家检验标准,每批次近红外光谱检测均显示质量稳定。
近日,国家药监局又出台了《关于加强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期间药品监管工作的通知》,这将有助于进一步为中标药品的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在“4+7”集中带量采购下,采购方对药品的用量和回款都给了保障,中标药企不再担心高昂的流通成本。这种情况下,原来药企通过医药代表“公关”及“带金销售”的市场推广模式,将很难维系。
那么,降药价会不会给药企泼冷水,打击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首先,降药价的原因,主要是通过带量采购降低了生产、营销成本,并不需要挤压研发成本。此外,创新药的研发更多还是靠风投、科创板等资本市场的融资,和仿制药的销售利润关系没那么大。
有医药专家判断,在提质创新的过程中,行业阵痛期肯定是有的。只有去掉医药行业低效、散乱的部分,中国才能从仿制药大国变为仿制药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