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健康头条 > 手把手带你调血糖

手把手带你调血糖

2019-01-17 来源:HAOYISHENG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控制血糖的目的并不仅限于避免糖尿病急症,更重要的是为了降低慢性并发症的风险,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大部分患者,使血糖短期达标并不困难,但如何调「好」血糖是一门学问,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2型糖尿病的高患病率有目共睹,这一现象与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都有关系,近年来年轻患者也愈发多见。无论在门诊抑或病房,无论在任何一个科室,相信都时常会遇到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因此每一个临床医生都需要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如何调血糖!

控制血糖的目的并不仅限于避免糖尿病急症,更重要的是为了降低慢性并发症的风险,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大部分患者,使血糖短期达标并不困难,但如何调「好」血糖是一门学问,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2型糖尿病的管理包括「五驾马车」:监测、教育、饮食、锻炼(减重)、药物,今天我们只谈药物,其他四驾马车也要齐头并进。

先给Hb1Ac定个小目标

一般而言,2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控制目标HbA1c<7.0%;(传送门:请点击HbA1C带你回顾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知识~)如果患者预期寿命较长,并发症较少,低血糖风险低,可控制在HbA1c<6.5%。如果患者预期寿命短,并发症较多,低血糖的风险较高,可以控制在HbA1c<7.5-8.0%。

但在用HbA1c来评价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时,需要除外造成HbA1c偏倚的干扰因素。针对住院患者,我们更容易监测的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1,2,3]。

降糖武器十二般,你都知道吗?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包括12种: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双胍类、磺脲类(SU)、格列奈类(GLN)、噻唑烷二酮类(TZD)、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胰淀粉样多肽、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胆酸螯合剂[4]。其中,后三种临床应用较少,SGLT-2i国内未上市。GLP1-RA和DDP-4i价格相对昂贵,且尚未纳入医保范畴。

具体怎么开始治疗呢,且看不同治疗的推荐:

注:ADA,美国糖尿病协会;EASD,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AACE,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IDF,国际糖尿病联盟;CDS,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病例来啦

病例1心内科

M/87,因突发意识丧失6小时住院,既往有糖尿病、冠心病30余年。目前口服二甲双胍0.5gtid、阿卡波糖100mgtid控制,未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入院监测:空腹血糖10mmol/L,餐后血糖16-20mmol/L;生化:ALT35U/L,Cr70μmol/L,Glu18.8mmol/L;ABG:pH7.415,Lac3.5mmol/L。Wt80Kg,Ht178cm。

分析

1)虽然二甲双胍是各大指南推荐的一线首选药物,且对于心血管有保护作用。但患者乳酸水平升高,双胍类药物有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尤其是苯乙双胍)[10],考虑暂停二甲双胍治疗。

2)患者病程较长,推测胰岛功能可能较差,患者年龄偏大,有低血糖的风险,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需格外谨慎[11]。

3)无论β细胞功能如何,均可以应用α糖苷酶抑制剂,中国人饮食结构以淀粉类为主,α糖苷酶抑制剂低血糖风险较低,若患者饮食正常,可继续阿卡波糖100mgtid。

4)患者冠心病病史,年龄较大,TZD类药物有体重增加、心衰、骨折、水肿的风险,不建议应用[12]。

5)患者应用两种降糖药物治疗后血糖控制不达标,需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选择的方案:

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加睡前长效胰岛素;三次预混胰岛素;

持续胰岛素皮下注射。每日胰岛素总量为0.5-1.0U/kg,基础胰岛素用量占全天总量的50%左右,三餐前胰岛素用量占总量50%。

初始餐前胰岛素剂量可平均分配,因晨起有皮质醇分泌高峰,可稍增加早餐前胰岛素。

建议初始方案:甘精胰岛素16U睡前+门冬胰岛素8-6-6U三餐前,监测血糖谱(加测0AM、3AM血糖),先调空腹血糖,再调餐后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甘精胰岛素剂量,根据餐后血糖调整餐前门冬胰岛素剂量,警惕低血糖。每2-3天调节血糖至达标,每次2U[13]。

肝外科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M/75,因右肝肿物拟行手术治疗。既往乙肝20年,发现糖尿病12年,目前阿卡波糖50mgtid、格列齐特60mgqd控制,未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入院后监测血糖,早餐后2h12.3-13mmol/L,午餐后2h8.5-12.5mmol/L,晚餐后2h8.4-13.8mmol/L,睡前7.6-12.1mmol/L。生化:ALT114U/L,Alb31g/L,Cr90μmol/L,空腹Glu8.6mmol/L。Wt55Kg,Ht168cm。

分析

1.这是一个常见的围手术期调血糖的病例。术前血糖控制目标:空腹及餐前8-10mmol/L,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8-12mmol/L。

2.由于患者术后饮食受限,且存在肝功能异常风险,为避免低血糖,围手术期停口服降糖药,予皮下胰岛素方案控制血糖。患者体型偏瘦,既往口服药物控制血糖尚可,全天胰岛素总用量0.3-0.5U/Kg,基础胰岛素约占50%;

根据患者血糖谱建议方案:

甘精胰岛素10U睡前+门冬胰岛素6-6-6U三餐前。

若有静脉补液,液中按胰岛素(U):葡萄糖(g)比例1:3-4添加普通胰岛素,根据液后血糖调整配比[14]。

3.患者术后可逐步过渡成口服降糖药。此外,患者乙肝多年、本次行肝段切除术,需警惕肝功能不全。肝脏在血糖的调节作用表现在餐后将血糖合成肝糖原,非进食状态促进糖异生。

肝脏疾病对血糖的影响表现在餐后出现严重高血糖,而空腹容易发生低血糖,治疗上以胰岛素为主。睡前建议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作用平稳无峰,不容易发生低血糖;餐前建议速效胰岛素类似物,作用快,消失快,低血糖发生风险低。

同时,饮食上建议分餐,每天5-6餐。将主餐中的1/4-1/5分到加餐中,这样可以避免主餐后血糖异常升高,同时防止低血糖,使患者全天血糖控制在相对平稳的状态,加餐时不必注射餐前胰岛素[15]。

血糖波动大的呼吸科病人

F/52,因真菌性肺炎住院。既往糖尿病10年,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早12U晚12U+阿卡波糖50mgtid控制血糖,自述血糖控制欠佳。

入院查:HbA1c6.9%,空腹8.0-8.6mmol/L,早餐后2h12.8-16.7mmol/L,午餐后2h11.9-13.3mmol/L,晚餐后2h12.2-17.8mmol/L,睡前9.8-22.1mmol/L。生化:ALT9U/L,Alb44g/L,Cr66μmol/L,Glu5.6mmol/L。Wt70Kg,Ht159cm,BMI27.69kg/m2。

分析

1.患者血糖的特点是餐后血糖波动较大,但HbA1c不高,需警惕低血糖,或近期血糖升高,检测糖化白蛋白(GA)可协助判断。住院期间血糖控制目标:空腹及餐前6-8mmol/L,餐后2小时或随机血糖8-10mmol/L。

2.患者血糖波动大,首先应该去除相关诱因,如感染、应激、苏木精现象、黎明效应、胰岛素注射技术、注射部位皮肤吸收异常等,同时保持饮食、运动、降糖药物、胰岛素用量相对恒定,必要时需要患者详细记录每日饮食、体重和运动情况。

3.口服药方面,应选择低血糖风险较低药物,在无明显低氧风险的前提下,建议加用二甲双胍0.5gtid口服,最佳剂量为2.0g/d;继续阿卡波糖50mgtid口服。若加用二甲双胍4-5天后,血糖仍不达标,再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

4.胰岛素治疗方案的调整应当采取缓慢、平稳的原则,避免低血糖和高血糖急性并发症,建议采用三短一长的治疗原则。但患者对每日注射次数有顾虑,可继续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

目前HbA1c6.9%,暂维持目前剂量不变,积极控制感染。

若HbA1c大于7%,可改为一天三次预混胰岛素,午餐前从4-6U起始。根据早餐后、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30R剂量,每次约2U;根据晚餐后、睡前、凌晨3点、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30R剂量,每次约2U。

如果通过上述调整,在空腹/血糖达标的前提下,甚至出现了餐前低血糖,餐后血糖仍升高明显,可考虑将30R换为50R剂型。

消化科患者的血糖问题

M/58,因溃疡性结肠炎入院,甲强龙40mgqdiv治疗原发病。糖尿病8年,初期二甲双胍控制可,用药初曾有胃肠道反应,后耐受可,1年前调整方案为预混胰岛素70/30早餐前22U、晚餐前26U皮下注射,自述监测FBG6-7mmol/L,餐后血糖未监测。

目前进流食+安素,改用甘精胰岛素10U睡前+赖脯胰岛素10-14-16U三餐前皮下注射,监测血糖谱:空腹5.2-7.3mmol/L,早餐后14-16.5mmol/L,午餐后16.2-20.7mmol/L,晚餐后17.6-21.9mmol/L,睡前11.8-17mmol/L。生化:ALT12U/L,Alb33g/L,Cr53μmol/L,Glu4.8mmol/L。Wt52Kg,Ht163cm,BMI19.57kg/m2。

分析

1.患者预期寿命长,低血糖风险低,血糖控制目标可以较为严格,空腹4.4-6.0mmol/L,餐后6.1-7.8mmol/L,HbA1C小于6.5%。

2.患者消化系统疾病,近期饮食结构变化大,血糖波动大,且消化道情况尚不稳定,不建议住院期间应用口服降糖药物。

?首先需注意饮食规律,肠内营养制剂作为营养补充剂,也应尽量定时定量,采取两次正餐之间服用为宜。

?建议采取三短一长胰岛素治疗方案,根据血糖谱。对目前可调整赖脯胰岛素剂量为12-16-18U三餐前皮下注射。若空腹血糖升高可加量睡前长效胰岛素,根据餐后血糖调整餐前赖脯胰岛素剂量.

?如激素减量或调整饮食方案,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警惕低血糖。若患者采用肠外营养,需考虑胰岛素持续静脉泵入。

3.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需考虑糖皮质激素对血糖的影响,其机制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类似于2型糖尿病。即使激素日剂量为泼尼松10mg也会出现类固醇糖尿病,其他影响因素包括激素类型、疗程、性别、家族史、肥胖、年龄。

糖皮质激素影响血糖的临床特点为:

病情发展较快

临床症状不明显

停用激素后部分可逆

对胰岛素治疗效果差异大

因多数患者每日早上应用激素,故血糖高峰多出现在午餐后至睡前,随激素剂量的改变血糖亦会有相应变化,仍然要动态监测血糖变化,防止血糖波动。治疗方面宜选用胰岛素治疗,可调节更为精细[16]。

4.待患者饮食稳定和除外应激因素后,如胰岛素用量不大,可考虑逐渐过渡至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和α糖苷酶抑制剂常见的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但该患者曾服用过二甲双胍,耐受尚可,因此在肠道情况稳定时并非绝对禁忌。预期单药治疗血糖难以达标,可联合胰岛素促泌剂[17]。口服药联合长效胰岛素也是选择之一。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