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能否使公立医院不再以患者利益为代价去创收?1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财政部部长刘昆介绍,2017年各级财政对公立医院的直接补助达2378亿元,较2013年增长83.3%。不过,全国人大财经委等提交的另一项调研报告则指出,公立医院创收机制尚未彻底破除,回归公益性仍面临巨大困难。
公立医院创收机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医院管理》2011年刊文指出,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行市场化道路,公立医院被推向市场,医院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将任务指标层层分解,实行“收支核算、鼓励创收、结余归己、自行支配”。
人大调研报告认为,2017年9月,全国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补偿,并通过增加财政投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医院加强成本管理等渠道补偿,初步建立新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过,报告同时指出,财政资金和政策促进和推动医疗服务机构改革的作用有待增强。
新医改是扭转公立医院创收机制的开端,政府重新成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医疗服务的主导者。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并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
此后,中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逐年增长,基本形成“兼顾供需方”格局。上述调研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达14451亿元,同比增长8.23%,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040元,同比增长7.66%。其中,投向医疗卫生机构(供方)金额为7550亿元,占比52.2%,投向医保(需方)金额为6901亿元,占比47.8%。
其中,公立医院是财政医疗卫生供方投入的主要流向。上述调研报告指出,2017年公立医院财政医疗卫生供方投入占比达33.3%,其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25.3%。
不过,增加财政投入并未根本打破公立医院创收机制......
这场由新医保局主导的“带量采购”给整个医疗行业带来的震荡才刚刚开始。药企恐慌、资本市场反弹只是第一步,更深层次的震荡将会在医院端显现。新政继续向多年来未能解决的“以药养医”开刀,而且直接切中招标采购这一核心环节,因此威力顷刻显出。但其能否挤压围绕药品产生的灰色利益空间、引导公立医院找到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解困中国患者用药贵等难题,结果难料。
12月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下称国家医保局)主导的“4+7”城市药品带量采购试点开标。首轮带量采购中,最终中选25个品种,平均降幅52%,最高达96%。面对如此高的降价幅度,市场反应强烈。开标不过两日,A股医药板块市值应声缩水2000多亿元。
据财新记者了解,高降幅之下,中标企业心态可谓五味杂陈。虽然有前所未见的采购数量承诺,但中标企业却仍然只能谨慎乐观,积极参与背后夹杂的更多是担忧和无奈。
是药品价格当中的水分太多,还是国家医保局的新政太猛?一片药极端降价的背后的故事,医药界关心,对患者而言也很重要,乙肝药恩替卡韦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而熟悉该企业的人士对财新记者讲述的规划和顾虑,也具有代表性。
12月7日,国家医保局主导的“4+7”城市药品带量采购试点品种正式公布中标情况,总计31个品种中,6品种流标,剩余25个品种平均降幅为52%,其中正大天晴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片最终报价0.62元,降幅高达94%,在所有品种中降幅排名第二。
中国是乙肝大国,对于患者个人和医保而言,乙肝药负担沉重。《财新周刊》此前报道援引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药物综合数据库(PDB)样本医院数据显示,恩替卡韦的销售额逐年增长,2016年全国总额达到17.1亿元。恩替卡韦是一种用于治疗乙肝的口服抗病毒药,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均推荐为慢性乙肝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亦已进入中国医保报销目录。
“那两家医院之前已经处罚了15次,15次之后还是这样,”辽宁省人社厅医保处副处长付海龙提到一起医院骗保案时,指出当前的处罚力度太弱,在技术条件和人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可通过加强社会治理的方式应对多由医院主导的医保欺诈。
这起骗保案不久前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曝光:几十名老人没做任何检查却被医院诊断出各种疾病,在医院办理了4天住院手续,但病房里既无治疗又没人查房。最后病人不花钱还能每个人分得300块,大笔费用交医保报销。
11月28日,在一次卫生经济学主题的会议上,付海龙提到,对于骗保行为,由于基层医保监管队伍严重不足,导致各地压力大且难以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