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就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等工作进展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据悉,未来3年将重点落实“加强现症病人救治力度”等三方面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毛群安表示,《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的总目标是:助力国家脱贫攻坚,到2020年底,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保持基本消除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危害,有效控制饮水型氟砷中毒、饮茶型地氟病和水源性高碘危害,有效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危害,防治目标与脱贫攻坚任务同步完成。
目前,全国94.2%的县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在全球采取食盐加碘措施的128个国家和地区中处于领先水平;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病区改炉改灶率分别达98.4%和100%;93.6%的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完成降氟改水;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全部完成降砷改水;95.4%的大骨节病病区村达到消除标准;94.2%的克山病病区县达到控制或消除标准。
毛群安坦言,当前地方病防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重点地方病防治措施有待进一步的落实。目前仍有4000多个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村,需要进一步改水,个别地区合格碘盐食用率不高,部分血吸虫病疫区有螺地带禁牧措施落实不到位。此外,现症病人救助救治力度还需提升。“目前成人大骨节病病人17.7万人,因病致贫影响了病人及家庭的脱贫致富。”
针对诸上问题,未来将重点要落实三方面措施:坚持分类指导,通过不断改善病区群众的营养水平和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推广、普及比如低氟砖茶的供应,保障合格碘盐市场供应,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等综合防治措施,确保实现控制和消除地方病、血吸虫病危害的目标;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实行个案管理,加大医疗救治力度,特别是提高地方病患者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减少残疾,通过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慈善扶助、财政补助等保障措施,降低病人的治疗负担;此外,将着力加强机构能力建设,保障《行动方案》得以实施,要全面提升基层防治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工作条件,落实防治工作的经费,强化防控能力建设。
斩断地方病的“穷根”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的《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行动方案(2018—2020年)》明确提出,要在3年内实现“防治目标与脱贫攻坚任务同步完成”。12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行动方案》及我国地方病防治工作有关情况。那么,《行动方案》给出了怎样的路线图?又该如何落实?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
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作为具有地域发病特点的一类疾病,地方病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我国曾是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国家,重病区基本上分布在贫困、偏远农村,往往越贫困,病情越重,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历史上831个县有碘缺乏病,584个县为其它地方病病区,有的县还同时存在两个以上的疾病。因此,防治地方病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与脱贫攻坚密切相关。
“地方病和贫困犹如硬币的正反面,二者如影随形。”全国地方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地氟病防治研究所所长高彦辉说,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卫生保健条件差,使之成为地方病高发区。
地方病按其病因可分为四类:地球化学性地方病、自然疫源性地方病、与特点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地方病和病因未明的地方病。此次纳入《行动方案》的有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等8种对百姓贫困影响较大的重点地方病。
由于病因和流行特征不同等因素,我国既往对重点地方病和血吸虫病实行分类管理,政策文件也是分别发文,例如,2017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委共同发布《“十三五”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和《“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在国家层面,与重点地方病和血吸虫病相对应的技术支持机构则分别为中国疾控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和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发布的《行动方案》开篇即明确指出,“采取有效举措,解决当前地方病(含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意味着将血吸虫病纳入了地方病。曾参与《行动方案》编写工作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周晓农表示,主因是血吸虫病也是导致我国部分省份致贫的重要疾病之一。
另一方面,相比2017年发布的《“十三五”全国地方病防治规划》和《“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行动方案》的规格也更高。高彦辉说,前者分别是3部委和5部委联合印发,而《行动方案》则是10部委联合印发,“数字对比的背后,突显了政府解决地方病型贫困的决心。”
在高彦辉看来,这一决心还体现在对考核目标的表述上。《行动方案》要求,要实现监测评价全覆盖,现症地方病病人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全部得到有效救治。“全覆盖、全部得到有效救治,两个’全’,意味着要百分之百实现,在以往的规划中从未使用如此清晰而明确的表述。”高彦辉说,以饮水型氟中毒的监测为例,目前全国只有196个县开展了监测工作,要在2020年底实现监测全覆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从控增量到减存量
相关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地方病防控策略重在预防,力图减少新发病例,也就是控制增量。因此,相关规划中较少提及对现症病人的救治工作,而《行动方案》首次将现症病人救治救助摆在了重要位置。
“对现症病人的救助是健康扶贫的重要抓手。”周晓农说,以晚期血吸虫病人为例,目前我国晚期血吸虫病人近3万人,由于脾脏等器官已发生实质性病变,病情易反复,病人大部分失去了劳动能力,难以获得稳定收入,因病致贫现象突出。
《行动方案》提出,要在治疗费用上给予优惠,如开展精准救治,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措施,实施综合保障,推进“一站式”结算。国家成立了大骨节病和氟骨症治疗专家组,确定大骨节病和氟骨症分类治疗方案。各省份设立地方病定点治疗医院。
同时,将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地方病病人全部纳入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将符合条件的病人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范围;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对大骨节病、氟骨症、克汀病和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的救助水平。
高彦辉表示,以大骨节病为例,置换一个膝关节的费用在5万元左右,对很多患者是沉重的负担,有了《行动方案》的支持,费用上将有所减免。
此外,目前大骨节病新发病例几乎为零,现症病人大部分为古稀老人,“帮扶的意义并不在于直接改善这部分人的劳动能力,而是使其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从而释放家庭成员的劳动力。”记者了解到,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组织各地统计需帮扶的人数,分批予以落实。
只是迈出第一步
《行动方案》可谓高标准严要求,但归根结底,需要人力去实现。为此,《行动方案》提出,要稳定防治队伍,多途径解决防治力量不足的问题。
不仅提出目标,《行动方案》也给出了具体措施。比如,保障专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和职业健康,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向基层一线倾斜,增加现场工作补助,对于边远、贫困地区以及承担基层工作的防治人员给予适当的补助;对基层防治人员在技术职称晋升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适当降低晋升条件,使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人员优先解决职称晋升。
“虽然以往各类规划中也对防治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有所涉及,但明确提出具体解决对策和措施,这是头一次。”周晓农说,以血防队伍为例,查螺灭螺等基础工作非常辛苦,但要据此发科研文章却很难,加之基层人员学历普遍较低,如果按照现行参评职称的要求,考英语、发文章,是很多基层防治人员想都不敢想的事,评不上职称,待遇就提不上来,“现在找一个本科生都很难,尤其是检验科等科室,很多年轻人都去了待遇更优厚的医疗机构,基层血防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
《行动方案》还提出,要抢救性保存我国地方病生物样本资源,收集现患病例的生物样本,建立地方病生物样本库,为继续开展病因、致病机理等科学研究做好基础储备。
“这个措施非常及时和重要。”高彦辉说,目前大骨节病、克山病等地方病的新发病例已非常少,几乎为零,但病因却并不明晰,这意味着,周遭环境一旦发生意料之外的变化,仍可能导致这些疾病卷土重来,因此,及时对现症病人的生物样本进行保存并加以研究,既是研究病因的需要,也是以备不时之需。
饮茶型地氟病在很多饮用砖茶的地区较为普遍。《行动方案》中提出,要逐步推广普及低氟砖茶,进一步查清饮茶型地氟病病情和流行范围,完善砖茶氟限量等标准。砖茶生产企业在饮茶型地氟病病区设立低氟砖茶平价专卖店,建立低氟砖茶销售网络,逐步培育低氟砖茶消费市场。严格进行市场监管,保障砖茶产品质量安全。
“我还是有所担忧。”高彦辉坦言,虽然提出要饮用低氟砖茶,但由于质量参差不齐,价格差别较大,百姓仍可能选择购买低价的高氟砖茶。“建议《行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当地政府能对平价专卖店给予一定价格补贴,使之可持续,让百姓能买到质优的砖茶。”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攻坚行动方案只是一个开始,持续稳定地推进各项措施落实才是关键。即便2020年《行动方案》结束后,也不能放松,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从根本上斩断地方病的“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