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新闻频道 > 医药资讯 > 医药科研 > 这项中国神经外科创新研究将影响全球!

这项中国神经外科创新研究将影响全球!

2018-08-16 来源:医师报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常见于老年人、与脑外伤密切相关的脑外科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外伤。长期以来,其一线治疗方式是钻孔引流术,尽管国外学者提出了数项药物治疗的临床方案,但迄今没有一项得到随机临床试验验证。

7月30日,阿托伐他汀治疗中国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医学会会刊神经病学子刊》。研究首次证实,阿托伐他汀可有效促进慢性硬膜下血肿缩小,且几乎无副作用。(JAMANeurology.7月30日在线版)

论文的发表象征着中国神经外科医生已开始改变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治疗模式。研究由中华医学会第七届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院长张建宁教授领衔,率领神经外科循证研究东方协作组(ONET)历经3年多完成。

研究背景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常见于老年人、与脑外伤密切相关的脑外科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外伤。长期以来,其一线治疗方式是钻孔引流术,尽管国外学者提出了数项药物治疗的临床方案,但迄今没有一项得到随机临床试验验证。

医学界熟知的事实是,国际临床医学领域一直缺少能够直接指导治疗的原创性研究,在脑外伤领域,甚至公认已超过50年没有出现可改善患者临床疗效的新医疗成果。因此,研究发表后即刻得到广泛关注。

研究亮点

此项研究存在两大亮点:其一,研究提出了全新的治疗方案,直接瞄准“治愈”疾病、改变现有治疗模式的终极目标,且最终获得了阳性结果,这在临床医学研究史上都是少见的;其二,研究是完全由我国医生自主提出、自主设计和自主实施,且获得阳性结果的临床医学研究项目,拥有全部知识产权。这在我国临床医学研究史,尤其是神经外科临床医学研究史上罕见。

研究结果

ONET是由31家中国神经外科组成的临床医学研究团队,其在严格设计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方案中,纳入19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首次证实阿托伐他汀可有效促进慢性硬膜下血肿缩小,且几乎无副作用。

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可促进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吸收,减少了保守治疗过程中,因血肿增大、症状加重而转手术治疗的几率。因此,对于临床症状较轻、血肿量较小、且脑疝风险小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每日20mg阿托伐他汀可促进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第六版和第七版神经外科教科书《尤曼斯神经外科学.中文版》的主译王任直教授评论,“印象中,这是我国神经外科领域第一篇发表在重要杂志上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美国最佳神经外科医生、纽约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协会副主席HowardRiina如此评价,“至2030年,慢性硬膜下血肿也将成为美国成年人的常见神经外科手术,我以前没有见过他汀类药物的这种使用方法,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这项研究已在中国的神经外科使用,希望美国也开展相同的RCT研究。”

事实上,此项研究持续了8年,其源自张建宁教授的“灵犀一动”。

2010年夏天,张建宁教授收治了一例因心肺问题住院,却偶发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但因其高龄体弱不能手术。为了缓解患者病情,张教授冥思苦想解决方案,之后从患者因心脏病需口服阿托伐他汀,联想到其正在开展的阿托伐他汀动员内皮祖细胞修复脑外伤的研究,直觉告诉他,阿托伐他汀可能会给该患者带来益处,因此为患者开具了阿托伐他汀,结果1个月后复查,患者血肿完全消失。

通常临床治疗老年病需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和措施,张教授“灵犀一动”中准确判断是他汀在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完全源于其丰富而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努力攻克疾病的专业精神

无比幸运的是,此后不久,另一位拒绝手术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找上门来,并顺理成章地在他汀的试验性治疗中痊愈,进一步验证了张教授的假说,自此研究从基础和临床双向全面展开。

团队双管齐下:一方面建立动物模型,探索阿托伐他汀抗炎和促血管生成,促进血肿吸收的基础机制;另一方面汲取国内外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失败教训,努力优化他汀治疗方案。

截至今年,团队以他汀或优化治疗方案成功治愈了来自全国超过200例初发慢性硬膜下血肿或术后复发患者,有效率接近80%,并成功治愈了数十例大血肿患者,突破了治疗仅限于小血肿患者的限制。

正是由于研究成果可能对整个世界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带来巨大的临床治疗影响,可能改变这一病种的治疗模式,国际知名期刊对其的发表更是格外慎重。“当我们满怀欣喜地将与预想一致的阳性结果总结成文,投至顶级期刊时,却迎来了严峻考验。”论文第一作者、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江荣才教授表示。

期刊编辑部除了要求附上所有病例资料外,还在审稿过程中做了很多专业、尤其是统计学专业的“询问”,甚至还专门对研究团队展开背景询查。团队仅耗费在回答编委质疑和根据编委意见进行论文修改的时间就超过了1年。

之所以这样艰难,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在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的经验尚少,对一些脱落的病例数据或换组治疗数据的处理缺乏经验,研究结果又是重要发现,难免会引起编委的疑虑。

此外,我国前段时间科研失信情况屡屡发生,大面积的SCI论文退稿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医学界的研究声誉,导致论文发表受到更严格的审查。

在论文已被接受、即将排版的一刻,JAMANeurology编辑部没有商量余地为论文题目加上了“inChinesePatients”。其意自明,即这篇论文所影响的目前仅为中国患者,好像是编辑部对过硬数据、折腾过久,但最终同意发表的过程留一个小小的印记。

“团队在投稿过程中遇到编委反复质询,在关于统计学专业的问题方面,得到了我国医学统计学贺佳教授和耶鲁大学流行病学系赵宏宇主任的鼎力帮助。之所以能够成功,依靠的完全是集体的力量。此次论文发表的艰难之路也提示我们,在未来的大科研攻关启动之时,必须走团队合作之路。”江教授指出。

尽管研究论文曾一度耽搁在无休止的回答编委问题中,但由于该疗法疗效可靠、安全,其治疗方案和理念迅速传播到了全国(含香港)的神经外科,各地陆续报告此方案成功治愈患者,赢得了我国神经外科医生的普遍赞许。

在论文发表之前,其成果就已被国内绝大部分神经外科所使用,使许多患者避免了手术,获得了良好效果,减轻了患者的身体负担和经济负担。随着优化方案的验证和推广,可预测广大中国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将普遍获益。假以时日,此项源于中国医生专业精神的发明一定会造福世界!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门问答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