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福建、安徽等先行先试省份的效果看,“两票制”实施后,药品流通企业将加速“洗牌”,一些不规范的企业会面临淘汰,行业规范化、集中度提高,有利于保障药品质量安全。
备受社会关注的“两票制”药品采购模式今年在北京实行。3月27日,记者从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获悉,北京市已完成了对药品生产、流通企业“两票制”资格审核工作,并在“北京市医药集中采购信息网”进行公示。
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工作,涉及到卫生健康、税务、价格监管等多个部门,食药监局主要负责做好药品企业“两票制”资质审核等三方面工作:一是对企业进行培训,内容包括采购平台操作、资质审核要求;二是资质审核,对特殊情况进行界定和认定,并将审核情况通报相关部门,在采购平台上予以公示;三是将本市药品配送企业执行“两票制”情况纳入日常监管,将药品流通的货、账、票、款、证的一致性,作为重点检查内容,对违反GSP有关规定的企业,依法严肃查处并予以曝光。
记者获悉,早在2017年12月,北京市食药监局就开始部署、推进“两票制”资质审核工作,召开了专题培训动员大会,对“北京市医药阳光采购综合管理平台”操作程序进行培训,对可视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流通集团型企业资质审核,偏远地区医疗机构采购药品“增加一票”情况认定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求企业在保障药品稳定供应的前提下,及时调整、替换不能满足“两票制”要求的相关产品,确保临床用药需求和“两票制”平稳、有序实施。
目前,与北京市“两票制”相关生产企业2300余家、配送企业140家已签署承诺书,承诺严格执行“两票制”有关规定,提交的资料真实有效,出现违规情形承担相应责任。
北京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目前福建、安徽等先行先试省份的效果看,“两票制”实施后,药品流通企业将加速“洗牌”,一些不规范的企业会面临淘汰,行业规范化、集中度提高,有利于保障药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