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日,由东阳光药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流感高峰论坛在西湖子畔拉开了帷幕。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携海峡两岸专家,围绕流感的现状、防控策略与成果、以及治疗进展同500多位与会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高峰论坛结束后,东南亚地区流感防控联盟(APACI)主席谈兆麟先生、香港中文大学防治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许树昌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高占成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传染病科主任卢洪洲教授接受了记者采访,分别对亚太地区、我国香港和大陆地区的流感疫情、防控措施和治疗现状发表了看法。
谈到亚洲国家的流感疫情现状,谈兆麟先生表示不容乐观,因为很多亚洲国家和地区对流感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已经有深入的调研数据显示,流感可以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并进一步导致死亡。事实上,流感与多种疾病的发病均相关。亚洲整体的流感防控存工作也存在一定难度,例如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性接种的时间布局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流感爆发的时间也不相同,以中国为例,北方的流感爆发时间在冬季;而南方一般会在春夏季爆发。
目前亚洲流感防控政策基本上与欧美国家一致。在治疗方面,亚洲医生对流感防控及治疗的理念、方法能够很好的掌握和应用,同行之间的沟通探讨也非常频繁,同时流感治疗药物在亚洲也很容易获得。在具体防控工作中遇到的难点是对流感爆发的时间和种类、感染患者的数量和病情状况无法准确预测,也无法评估需要多少数量的疫苗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保护。此外,目前我们流感大爆发还处于“束手无策”的状态,有很多应对措施亟待细化,例如哪些人群需要优先注射疫苗。这些政策性措施的制定还需要一些时间。
高占成教授在采访中表示,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呈现逐渐增强的事态,主要表现为易感人群年龄段扩展、病例数目增多、疾病严重程度加重、病死率持续处于高位,并且出现了疑似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病例,形式极为严峻。
从疾病表现来看,H7N9禽流感和普通流感相似,主要为呼吸道局部症状,例如咳嗽、咽痛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呼吸困难、窘迫或者衰竭。另外还表现为全身症状,例如发烧、浑身乏力酸痛等,病情可累及到肝、肾、心、肌肉多个系统。目前H7N9禽流感的诊断一是参照病史,二是依据实验室检查确诊,具体手段包括快速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乃至病毒的分离等。高占成教授介绍,对H7N9禽流感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和特异性的抗感染治疗。后者主要是早期应用神经氨酸酶的特异性抑制剂奥司他韦。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早检早治的重要性,要通过加强宣传,让全社会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禽流感、如何发现,提高防治意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活禽饲养的规范,从源头切断H7N9病毒感染的可能。
许树昌教授在采访中从1997年第一例H7N1感染开始,对香港历年的禽流感疫情进行了介绍。他谈到香港在禽流感防控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经验,首先在活禽交易方面,允许活禽交易市场的存在,加强疫情控制,定点定时消毒,采取每月休市两天的制度。一方面能维持市民消费鲜活肉鸡的习惯和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控制和杜绝疫情的出现。香港从2008年完全禁止活禽在档口过夜,一旦在本地市场检出禽流感病毒,实施严格的休市措施。同时对农场的禽类进行定期监测和隔离。在医院层面,加强了对禽流感患者的隔离治疗设施建设,例如配备双门隔离室等,避免流感病毒在院内的传播。在社会层面,积极加强和推动流感疫苗的接种,对于老年人、儿童相关医务工作者进行免费的疫苗接种,并且提供上门服务。许树昌教授也提到在香港有很多禽流感相关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例如对禽流感免疫治疗的探索等,值得期待。
卢洪洲教授介绍,流感的发病具有季节性,此时正值春天,是北方流感流行的季节。不同地区应该根据流行病学数据来采取疫苗注射等预防措施。
一般而言,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屏障来避免病毒相互传染,然而H5N1,H7N9等病毒已经打破了物种屏障,病毒可以和人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因此既是禽流感,也是人流感。卢洪洲教授同样强调了禽流感早诊早治的重要性。早诊断、及时用药,大多数禽流感可以很快的康复,比如说H1N1病毒感染患者中很少会出现重症和死亡。H7N9病毒感染者由于大多数发现较晚,因此导致病死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