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应用基因检测技术进行检测的疾病数高达1502种,分布应用于疾病预防、基因诊断、个体化医疗等临床领域。该技术实现“治未病”,促进预测医学和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着医疗产业的形态,以及整个健康产业的形态。而个体化医疗的兴起,激发了人们对基因测序的巨大需求,基因测序商业化、大众化的意愿成为了科研界和临床应用界的共识。我国二代测序技术目前还在临床应用试点申报和遴选阶段。据初步估计,基因检测的中国市场规模或超过千亿元。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下一代测序发展论坛:行业探讨与临床应用”,大会邀请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探讨基因测序行业的技术进展、临床应用,对行业的动态、热点、壁垒进行深入的讨论,希望促进科研界和产业界的交流合作,利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共同推动我国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的革新。
会议时间&地点
12.3-12.4上海
部分演讲嘉宾摘要
“试管婴儿之母”,中南大学卢光琇教授
大数据时代的临床遗传学策略
随着新一代测序(NGS)的进步和成本的迅速降低,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虽然其具有优越性是传统的测序方式不可比拟的,然而,临床常规使用仍存在许多障碍和风险,包括在对测序结果的解读和过滤,遗传学家的分析以及临床医生把握病例特征与疾病的关系等环节。通过回顾目前NGS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分析临床案例,分析高通量测序下的大数据对于临床遗传的影响和讨论遗传策略,如何利用NGS作出明智的决定。并进一步探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在阻断遗传病传递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应用中应注意问题。
基因大数据解读专家,奇云诺德创始人罗奇斌博士:
解读测序密码——基因大数据解读
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对数百万个DNA进行同时测序,使得对一个物种的转录组和基因组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成为可能。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计算能力的快速发展,每个基因组的测序成本已从数百万美元降低至数百美元(并且还将继续降低),这将产生海量测序数据。医疗的真正大数据来源于基因检测。传统的医疗产生的数据通常才几十兆(M)字节,大型影像学检查已经达到几个GB,但这些影像信息更多是用于三维重构,而不是大数据分析。而在基因检测方面,一个人遗传密码可以用30亿个字符来描述,存储到文件里大小为3GB左右,利用主流的基因测序技术对遗传密码进行测定的话,所产生的原始数据超过90GB甚至几百GB,再加上蛋白质,加上影像系统好几个TB才能够做成一个人的数据。
解读测序密码是开启大健康领域的钥匙,高通量基因测序为快速迈入精准医疗时代提供了希望,但测序只是第一步,仅仅是得到了基因数据而已,还需要精准解读隐藏在基因大数据中的密码,才能真正揭示发病根源。华大基因现在一年才做几十万人,一年产生30多万PTB的数据,产生的数据和腾讯都是差不多的,如果是大人群更不得了,所以这是真正的大数据,每一个人的基因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