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糖尿病并发症需要控制哪些危险因素
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减少致残致死,减轻经济负担,就一定要从源头做起。但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糖尿病各并发症?如何预防、控制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大血管并发症(包括
心脑血管病和下肢血管病)?各大型研究(尤其是被专家们津津乐道的DCCT研究、EDIC研究、UKPDS研究等等)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结果虽并未给出一个预防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和大血管并发症的明确答案,但仍给我们留下很多启示。如除了
血糖外,对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变和死亡发生的危险。这些危险因素包括血糖、血压、血脂、血液黏稠度、肥胖、炎症、吸烟等。
也正是在这些大型研究结果的支持下,国内外权威指南纷纷指出,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除了降血糖外,还要综合管理血压、血脂,并进行适当的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减重、戒烟等。
血糖
在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防治临床研究(DCCT)中,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强化
降糖组患者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发生的危险性显著降低。其后一项关于
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并发症流行的研究(EDIC研究)结果显示,强化治疗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减表3.以患者为中心管理血糖少了42%,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降低57%。表明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强化控制血糖后,能带来长期的心血管受益。同样,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显示,新诊断的
2型糖尿病患者中,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强化治疗组患者全部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下降25%,心血管并发症(包括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猝死)减少16%。尽管这一差别当时没有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但长期随访验证了EDIC研究关于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强化血糖控制对远期大血管并发症是有益的”的结论。
在UKPDS研究中得出的: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0%,糖尿病相关死亡及各并发症风险也随之降低。可见,无论什么时候,不要忘了控制血糖。当然,鉴于强化降糖并不能完全阻止或延缓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在降糖治疗中,现在国内外指南更加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管理血糖。不同糖尿病患者、不同病情,血糖控制到何种程度应该不单纯由医生说了算,而要综合考虑患者个人情况和意愿。
血压
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或伴发病之一。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约占糖尿病患者的30%~80%。我国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30%伴有已诊断高血压。糖尿病与高血压并存使心血管病、脑卒中、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风险明显增加,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反之,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风险。上面的UKPDS研究显示,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采用强化的血压控制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还可显著降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还有其他研究指出,强化的血压控制(将血压控制在140/80毫米汞柱以下)会大幅度降低糖尿病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另外,控制高血压和蛋白尿对糖尿病肾病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血脂
纪立农教授在多个会议报告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血压、血脂、血糖的评估研究,共纳入全国六大地区100多家医院的25450例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以了解其血压、血脂以及血糖3项指标达标率。结果表明,42%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血脂紊乱,糖尿病人群血糖、血压和血脂3项指标共同达标者不足12%,而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不达标人群中,只有不到20%的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是糖尿病血脂紊乱防治的首要目标。生活方式调整和他汀类仍是糖尿病血脂紊乱治疗的基石。长期严格将LDL-C控制在2.6mmol/L以下,甚至高风险大血管事件发生者控制在1.8mmol/L以下,将会大幅度减少糖尿病大血管事件的发生和心血管病死率。最新的中国、美国和欧洲血脂指南加强了对2型糖尿病控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紊乱重要性的认识,并主张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基础上,若仍存在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异常,应该考虑与其他调脂药物联合应用。高心血管疾病风险患者的2型糖尿病,如果应用他汀类药物后TG水平仍维持在2.3~4.5mmol/L,可在他汀类治疗时加用贝特类药物。
血凝
糖尿病患者的高凝血状态是发生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2型糖尿病已经发生大血管病变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大血管事件,某些抗血小板药物还可改善下肢动脉硬化患者的间歇性跛行症状。多项试验证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包括卒中、心肌梗死在内的心脑血管事件。对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也可用氯吡格雷或西洛他唑作为替代治疗。
肥胖
肥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问题,它既是多种心血管与代谢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重要的致病因子。近年来,专家们更多地关注以内脏脂肪集聚为主的中心性肥胖。判断内脏肥胖的标准是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另外一个反映肥胖的指标是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成人BMI>24为超重。
除了以上因素,以下原因也有关:吸烟、年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