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研究新成果:生活方式干预降低IGT人群死亡率和糖尿病发病率
摘要:研究结果证实,对于糖耐量受损(IGT)即糖尿病前期人群,体重减轻和运动锻炼可明显减少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原因的死亡发生,这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高危人群的死亡率。
由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教授及其同事进行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结果证实,对于糖耐量受损(IGT)即糖尿病前期人群,体重减轻和运动锻炼可明显减少心血管疾病及其他原因的死亡发生,这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高危人群的死亡率。大庆研究的结果发表于《TheLancetDiabetes&Endocrinology》。
饮食和运动干预糖耐量受损人群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发病并降低短期内心血管疾病风险,但这些改善能否转化为长期获益(如是否影响远期死亡率)尚不清楚。
大庆研究开始于1986年,这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577例中国糖耐量受损成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是该意向性治疗人群的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和糖尿病发病率。其中,生活方式干预组(饮食和/或运动方式改变)439例,对照组138例。生活方式干预时间为期6年,随访时间长达23年。在随访期间,174例参与者死亡(生活方式干预组131例,对照组53例)。
研究结果
●生活方式干预组CVD死亡的累积发生率为11.9%(95%CI,8.8-15),对照组19.6%(95%CI,12.9-26.3)(HR=0.59;95%CI,0.36-0.96);
●生活方式干预组的全因死亡率为28.1%(95%CI,23.9-32.4),对照组38.4%(95%CI,30.3-46.5)(HR=0.71;95%CI,0.51-0.99);
●生活方式干预组糖尿病发病率为72.6%(95%CI,68.4-76?8),对照组89.9%(95%CI,84.9-94.9)(HR=0.55;95%CI,0.4-0.76);
●不同性别的死亡率有显著差异。女性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后,全因死亡率下降0.46(95%CI0.24-0.87,P=0.02),CVD死亡率下降0.28(95%CI0.11-0.71,P=0.01)。但无论哪种死因,男性的死亡率均无明显下降。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与男
性生活方式干预依从性较差相关,其他潜在混杂因素也可能造成男女间死亡率的差异,目前尚不能清楚生活方式干预对男女死亡率影响不同的确切原因。
研究还证实,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的时间延长与全因和CVD死亡率降低相关。将糖尿病发病时间纳入多变量模型后,干预变量不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这表明糖尿病发病时间延迟导致了与干预相关的死亡率降低。
研究意义
研究人员写道,这些发现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可为糖耐量受损人群带来明显的长期临床获益,为生活方式干预应成为遏制糖尿病流行的公共卫生措施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
在随刊述评中,英国剑桥大学博士评价,这些发现是“一个真正的突破”,研究证实了生活方式干预能够降低糖尿病的远期心血管结局风险。该研究随访信息的质量和完整性堪称典范,证明整个研究团队的合作力很强。历时如此之久的大庆研究结果当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但我们更应学习该研究中出色而有效的随访方式,以便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