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明教授专访:垂体瘤诊治的多学科合作
摘要:针对垂体瘤的多学科诊治的相关问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益明教授分享了他的观点。
2016年5月14日,由上海市医学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和内分泌联合承办的「2016华夏垂体疾病多学科高峰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
在本次会议上,针对垂体瘤的多学科诊治的相关问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益明教授分享了他的观点。
垂体瘤的鉴别要点
李益明教授提到,不同病理类型的垂体瘤,其临床表现形式也不同。作为临床医生首先应该认识这些临床表现,比如当患者出现难以控制的持续高
血糖,且出现特殊面容的改变时,应警觉血糖可能是继发性增高,继而考虑是否与某种有功能的垂体瘤相关,并进行相关检查以确定诊断。对于无功能的垂体瘤来说,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症状,比如压迫视神经时患者可能出现视野缺损等情况。
相较于内分泌科和神经外科的医生,其他学科医生识别垂体瘤难度更大,这就需要他们在提高垂体疾病知识水平的前提下,加强鉴别诊断意识,才能为陷于迷茫中的患者指明一条正确治疗的道路,使其尽快得到有效治疗。
垂体瘤多学科诊治的意义及现状
在谈到多学科诊治对于垂体瘤诊治的意义时,李益明教授强调道,正是由于垂体瘤病理类型复杂,且其临床表现不一,要做到正确诊治,就需要结合其他科室的力量。
比如检验科可检测出
激素类型、激素水平高低情况;影像科可确定
肿瘤位置、大小等,这些检查结果是进行准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的基础。在确诊后,针对患者病情则可选择括内科
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或采用伽马刀、射波刀等
放疗治疗,让患者获得最大利益的同时使患者承受的风险降至最低。
虽然目前多学科诊治对于垂体瘤意义深远,但由于目前我国各医院的学科发展不均,致使垂体瘤多学科诊治的推广在主观和客观上受到制约。
比如检验科没有相应测定技术,或影像科在神经影像方面较弱等客观情况都可能制约垂体瘤多学科诊断方面的发展。从主观上来说,医院某些学科较强,则可能出现不愿意将患者分享给其他科室进行共同协商的情况。
然而要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就应该尽量避免因主观原因而导致问题出现,坚持多学科共同合作,提高整体诊治能力,逐渐削弱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让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