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予教授专访
《国际糖尿病》:目前认为中国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特点与西方人群不同,那么胰岛素抵抗在中国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胡予教授: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2个重要机制是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分泌障碍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机制,如果没有胰岛素分泌障碍则始终可保持血糖正常;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胰岛素抵抗的存在使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明显提前了。对于中国人而言,近年来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使中国胰岛素抵抗明显加重。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与西方人群相比,我们的BMI相对较低,但有很多研究显示,中国人群在相对低的BMI下就出现比较严重的胰岛素抵抗,所以我们肥胖的诊断标准可能与美国人不同,美国人BMI>30kg/m2才称为肥胖,而我们的BMI>27kg/m2、甚至>25kg/m2可能就存在问题。如IDF有关代谢综合征的诊断,在亚裔人群中的诊断标准也不同,正因为中国人在低BMI时即可出现胰岛素抵抗。
《国际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腹型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并不少见,这类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存在哪些特点,哪些是较为合适的治疗靶点?
胡予教授:尽管目前中国人BMI没有美国人那么高,但很多人都存在腹围增加的情况。有一位世界上著名的胰岛素抵抗专家曾经讲过,根据一个人的腹围可以判断这人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腹围增加是胰岛素抵抗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当然这一人群而言,他们改善血糖的空间也很大;消瘦的人群则与此不同,消瘦人群存在先天的胰岛素分泌障碍时,则其改善血糖的空间比较小。腹型肥胖的患者有很大自我改善的空间,比如少吃多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这类人群是很重要的。腹围减小后,可以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也可以减轻胰腺负荷,也使血糖明显改善;甚至于许多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因素,包括血压、血脂,也会随着腹围的减小或体重的下降而得到明显改善。
《国际糖尿病》:不同TZDs药物对于血脂代谢的影响是否一致,如何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胡予教授:罗格列酮、吡格列酮是目前市场上应用的2种TZDs药物。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罗格列酮在欧美的应用很少,而在我国没有明确禁用,FDA对其应用加了黑框。但是最近的RECORD研究显示,罗格列酮对心血管方面的影响为阴性,所以FDA对其应用有所开放。罗格列酮对心血管的不良作用令人担忧,而对于吡格列酮,人们观察到其对心血管方面的影响是正面的。临床试验显示,吡格列酮可以减少大血管事件的发生倾向。研究者分析,二者出现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药物对血脂代谢的影响不同。吡格列酮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升高HDL-c、降低LDL-c,但是罗格列酮对甘油三酯及HDL-c不是正面作用,即这两种药物在血脂代谢方面的作用不同,这种不同可能是造成心血管方面作用不同的原因之一。尽管这两种药物都是PPAR-γ激动剂,但二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不同?有文献介绍,它们作用在PPAR-γ不同的位点上,或者是在不同的基因片段上的作用有所不同,可能是这种位点的不同造成二者在某些方面的作用差异。
《国际糖尿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十分注重患者的安全性问题,如何评价TZDs类药物在老年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
胡予教授: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安全性比血糖的达标更为重要。其中,我们非常关注低血糖反应,低血糖的打击会抵消降糖带来的很多益处。另外,体重也是老年人很重要的一项指标。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一人多病或一人多药,比如其心血管危险性更高,或者同时服用的药物可能与降糖药物发生作用。TZDs药物会给老年人带来很多益处:可以很好地维持β细胞功能、很少引起低血糖反应(比如与二甲双胍或其他类药物联用时低血糖较少);但是颇受关注的是TZDs引起的水钠潴留,因为在老年患者中心衰或潜在心衰的人群较多。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可能存在我们没有注意到的轻度心衰。所以,这类人群应用TZDs时要非常关注水钠潴留和心功能情况。心功能III期、IV期的患者没有应用TZDs类药物的指征。另一方面,比较有争议的是TZDs有关骨折方面的影响,应用TZDs的患者可以观察到周围骨,即四肢外周骨而非中心骨的骨折风险增加。因此,骨折高危风险人群或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要慎用这类药物。TZDs类药物其他方面的风险相对较低。
《国际糖尿病》:现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强调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包含了哪些方面?它们对于T2DM患者具有怎样的意义?
胡予教授:目前指南还不提倡在全民范围进行糖尿病早期干预,但非常提倡在IGT阶段进行早期干预。实际上,IGT与早期糖尿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是我们人为地将切点放在某个数值上而把它们分开。临床上一旦出现血糖升高,则意味着β细胞功能不足以代偿胰岛素抵抗或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早期干预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延缓β细胞功能的进一步衰竭。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如DeFronzo教授提出的“八驾马车”等很多病理生理机制,治疗中多管齐下很重要,包括生活方式的干预,少吃多动、肥胖患者减重,药物辅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另外,虽然应用这些药物可能不会逆转胰岛β细胞功能,但可以延缓β细胞功能的进一步衰竭。最近ADA会议上DeFronzo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二甲双胍、TZDs、艾塞那肽三联治疗可以延缓β细胞功能恶化的进展。虽然TZD类药物是胰岛素增敏剂,但很多研究显示,它能明显减慢β细胞功能的恶化,即较长时间地维持HbA1c在某一水平,使β细胞功能曲线平坦下降。DeFronzo教授认为,TZDs不仅是胰岛素增敏剂,还能发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至少优于磺脲类药物。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初期血糖水平尚可,在早期阶段使用低血糖反应少,同时又能够延缓疾病进展的药物可能是我们治疗中更为重要的目标,当然我们也要关注长期疗效。在这一阶段可能应用一种药物即能较好地控制血糖,但联合应用两种或三种药物可能对延缓β细胞功能衰竭的意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