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
血糖为特征的全身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其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2型糖尿病又称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进食热量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
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并发症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而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真正称得上是“无孔不入”、“无恶不作”,患者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从肉体到精神都无一幸免,其对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严重的和终身性的,与之相伴的还有长期高额的医疗费支出。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及
心脑血管疾病高达60%;并发足溃疡的占10.2%;并发眼部病变达34.3%;并发肾脏病变占33.6%;并发神经病变占60.3%;并发视网膜病变占75%以上。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会同时并发几种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指导
1、不能“吃软怕硬” 营养学家研究发现,吃较软的食物,血糖上升较快。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吃软怕硬”,口感较硬的食物消化得比较慢,不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
2、不能吃“独食” 虽然血糖生成指数较高的食物对餐后血糖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专挑血糖生成指数低的食物吃,又容易导致营养不均衡。混合进食是控制餐后血糖的有效办法。
3、不要“望梅止渴” 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多尿”症状,不敢多喝水,以至于“望梅止渴”。其实糖尿病患者更需要多喝水。糖尿病患者体内处于高血糖状态,饮水后可使血浆渗透压下降或恢复正常,起到降血糖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等到口渴才喝水,为时已晚,这时血糖已经发生了一定的波动。
4、不要“画饼充饥” 不少糖尿病患者以为饮食治疗就是饥饿疗法,不吃主食或进食过少,身体所需的葡萄糖来源缺乏,身体就必然要动用脂肪来释放能量,这时会伴有酮体生成,经肾脏排泄可出现酮尿。因此,无论是健康人还是糖尿病患者,每日主食不能少于150克,否则容易出现酮症。
5、不宜吃得过饱 患者应绝对避免吃得过饱,每日进食要定时、定量,早、中、晚三餐食量分配各为1/3。
6、不宜多吃盐 正常情况下,一个成年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为6克。糖尿病患者应为4~5克。
7、不要喝碳酸饮料 糖尿病患者不宜饮含糖的碳酸饮料,如可乐、雪碧等。
8、不要饭后马上吃水果 饭后马上吃水果,会使血糖升高,增加胰岛的负担。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主要是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进食观,低糖、低盐、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饮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对体重进行定期监测,坚持运动。戒烟、少饮酒。
二级预防:即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发生。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尽早地发现糖尿病,控制和纠正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等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三级预防:即延缓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减少糖尿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糖尿病防治原则
诱发糖尿病的“外因”有热量摄取太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反过来,避免以上因素就可预防糖尿病。在饮食方面,应该做到粮食、肉蛋奶、蔬菜、水果的合理搭配,注意摄入量与消耗量平衡。常测体重,如果体重增加了,热量肯定摄入过量,这时就应检讨你的食谱并增加运动。
糖尿病的预防措施:
1、防止和纠正肥胖。
2、避免高脂肪饮食。
3、饮食要保证合理体重及工作、生活的需要。食物成分合理,碳水化合物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维生素为好,占食物总热量的50%~65%,脂肪占食物总热量的15%~20%(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例大于1.5),蛋白质占食物总热量的10%~15%。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5、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和冠心病。
6、戒除烟酒等不良习惯。
7、对中老年人定期进行健康查体,除常规空腹血糖外,应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