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祖先的踪迹,探索新的起点和发展。浩瀚而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关于糖尿病的记载。
病机篇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的范畴。
《黄帝内经·灵枢》中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藏》云:“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因五脏虚弱,精衰液夺,实为消渴病之形成提供了病理基础。五脏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而衰弱时,可导致消渴病的产生。
症状篇
《素问·通评虚实论》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逆、发满,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唐代医家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一书中谓消渴病“每发小便至甜”,这个发现较英国发现糖尿病早几百年。
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兼证(相当于糖尿病的并发症)也有较深入的认识,如《诸病源候论》中说:“其病多发痈疽”,《河间六书》又指出,消渴可见“变为雀目或内障”。
宋代当前,又将本病按三多症状之轻重不同,分为上、中、下三消。
治疗篇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肥胖患者易发糖尿病,并且在饮食治疗上强调需要对碳水化合物给予适当限制,这与现代糖尿病指南中糖尿病发病危险因素及饮食治疗方案完全吻合。
汉张仲景于《金匮要略》一书中以消渴名篇,对消渴临床治疗根据“营气不足,燥热内生”及“胃热亢盛,耗灼津液”两种发病机理,首创肾气丸与白虎加人参汤治疗本病,对临床治疗有了详尽的叙述。
中医治疗糖尿病积累了一千多年的经验,对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是一份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