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糖友在服用降糖药一段时间后,会发现降糖药起到的效果越来越差。这时患者往往会自暴自弃,认为自己的糖尿病有加重的趋势,不知如何应对。那么当出现降糖药的效果变差时,患者应当怎么办呢?
药效变差,事出有因
有关研究发现,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长期偏高而对机体造成影响,以及磺脲类降糖药的长期刺激,会导致胰岛的敏感性降低(即“胰岛素抵抗”),从而会使胰岛素的分泌逐渐下降。
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素的分泌功能会呈现进行性衰退的趋势。
因此,对于直接依赖胰岛β细胞功能起作用的磺脲类降糖药,促使胰岛素分泌的反应便会越来越差,这就造成了口服降糖药效果越来越差的常见现象。
此外,还有一类患者属于“继发性无效”,即患者服用磺脲类降糖药初期(数月至数年),血糖能够得到满意控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便越来越差,即使加至最大剂量,血糖仍然得不到理想控制。
引起继发性无效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饮食控制不严,运动太少,经常腹泻导致药物吸收不良,药物使用方法不当,存在应激因素(如感染等),或同时使用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药物(如激素、利尿剂、避孕药),等等。
这类情况不属于真正的磺脲类降糖药无效,消除这些干扰因素之后,效果便可以变得明显。
治疗效果越来越差怎么办
一旦发现磺脲类降糖药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应及早加用胰岛素进行联合治疗,这对补充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迅速控制血糖,减轻高血糖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保护残留的胰岛功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仅如此,如果能将两者联合应用,还可节省外源性胰岛素的使用剂量,避免高胰岛素血症的危害,同时还能减轻外源性胰岛素对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反馈性抑制。
一些“继发性无效”的糖尿病患者,配合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可获得明显改善,并能恢复对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当然,如果患者的胰岛已经严重受损,甚至几乎没有分泌的功能,则应完全换用胰岛素治疗。
也有少数使用磺脲类降糖药,发生继发性无效者,联合使用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a-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后,药效又能重新发挥,这可能与这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糖友保护残存的胰岛β细胞是关键
糖尿病患者从确诊之日起,胰岛细胞受损就超过50%。发病头两年是蜜月期,为什么叫蜜月期呢?是因为糖尿病人剩下50%左右的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还在起作用,因此药物降糖效果明显。
医学上达成一致共识的是,任何强制降糖的方法,都是以牺牲胰岛β细胞为代价的!这也就意味着,随着病程的进展,如果持续强制用药,必然导致胰岛β细胞进一步死亡,药物降糖效果急剧下降,出现继发性失效。当胰岛细胞损失殆尽,就只能注射胰岛素了。
可见,保护甚至促进胰岛β细胞的修复再生,是糖尿病人控制血糖、并发症,阻止药物失效的根本办法。
培元固本,调理脾胃能有效保护胰岛β细胞
元气学说认为元气是水谷精微蒸化的动力,元气不足则水谷精微不为脏腑组织所用。而化饮食为精微,输布精微、津液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关键是脾,因此,元气虚会造成脾胃的运化功能受损。
若脾气虚弱,不仅化源不足,且无力运行输布津液、精微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则形成“气阴两亏,燥热内生”的糖尿病病机。
所以说元气不足,蒸化无力乃消渴病的本质,脾气虚弱,水谷之精微运行、输布失常,营养代谢紊乱,最终形成了糖尿病。脾即包含现代医学所说的胰岛功能,益气健脾能有效保护和促进胰岛β细胞的修复。
湖北省中医院徐文华主任提出,以调补元气,固本培元,同时运用特殊膳食纤维调整脾胃,益气升阳,能有效防治糖尿病,控制血糖波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膳食纤维同时还具有调节营养结构,恢复代谢功能等作用。
通过调补元气、健脾益气的中医干预,许多糖尿病人胰岛素的自我分泌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因此可以减少甚至不用西药,也就不用担心药物的失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