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糖尿病频道 > 糖尿病类型 > 1型 > 糖尿病人主食吃的越少越好?1型糖尿病和遗传有关 2型没有?

糖尿病人主食吃的越少越好?1型糖尿病和遗传有关 2型没有?

2017-01-17 来源:医随访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在人类6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叫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中一类为HLAD的基因系列决定了1型糖尿病病人的遗传易感性。

  Hello~~中秋小长假亲们玩的开心吗?多了一天的上班周已经过去一半了,大家加油~~

  前一篇文章,小编聊了一下关于糖尿病,比较基础,但是大家容易理解错的问题。结果万万没想到啊,小编被骂了个狗血淋头,那叫一个惨~~

  有几点不得不和大家澄清一下:

  1、首先,关于糖尿病的知识不是胡乱编造,全部都是医学知识,如有引用,小编也会标明引文出处,以便大家查阅。

  2、有的大家可能做到很难,但那并不代表小编是胡说八道。

  3、能否血糖控制平稳,饮食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小编也知道现在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这一点执行起来很困难,大家吐槽也能理解,但并不能否定饮食规律的重要性。

  还有,小编也是苦逼的北漂搬砖人一枚,所以“同是天涯搬砖人,相逢何必就开撕”,小编和大家分享这些知识,也是希望能够帮助糖友把血糖控制的更好,接受理性讨论,拒绝人参公鸡。

  之前和糖友聊天的时候,小编都会问糖友们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在被确诊为糖尿病之后,饮食有没有改变?除了极个别的“勇士”,一如既往地该怎么着还怎么着之外,绝大部分的朋友还是会适当的调整饮食,基本上都说会适当的少吃一些主食。那么问题来了:

  主食真的是吃的越少越好吗?

  通俗点说,我们人要活着,就得获取能量。而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三大供能物质分别为: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其中碳水化合物的供能占总热量的55%-60%。也就是说,我们维持活着需要的能量,有55%-6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那么碳水化合物又从哪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吃主食获取。

  有的糖友觉得所谓的糖尿病饮食管理就是:主食吃的越少,血糖控制的越好。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假如按照糖友所想,我们主食吃的特别的少,那么就会导致碳水化合物不够,供能不足。直接后果就是因为能量不够,糖友没有足够的精力应付一天的事物,甚至是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此外,由于能量不够,我们的身体就不得不分解脂肪来供能。脂肪在体内分解,释放能量,产生脂肪酸。但是,一旦脂肪酸产生过多,会伴有酮体产生,进而有可能并发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

  不仅如此,如果吃的主食减少了,那么,为了获得足够的能量,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就要增加。而过多的脂肪极易增加体重,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病率。而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又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所以,对于糖友而言,并不是主食吃的越少越好,不仅要考虑自己身体所需的能量还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控制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遵循“总量控制,结构合理”的原则。

  糖尿病和遗传的关系

  前阵子一个糖友群聊天,结果一个糖友的问题把好多人下的出了一身冷汗:我们夫妻俩都身体健康,可是孩子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请问这是遗传了谁?

  大家被吓得出了一身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觉得“1型糖尿病小儿得的多,肯定是遗传的,2型糖尿病到中老年才发病,与遗传无关”。其实,不管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都与遗传密切相关,但又不仅仅只与遗传相关,它们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1型糖尿病为例,它的环境因素一般人为是病毒感染。当人体感染病毒之后,我们的免疫系统就“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了”,把受损的胰岛组织当做敌人,发生免疫反应,产生胰岛炎,引发胰岛素分泌减少,发生糖尿病。

  但是,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感染过相同的病毒,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得了糖尿病呢,这就是遗传基因控制的遗传易感性在起作用了。如果一个人的遗传易感性高,那么他就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如果再加上病毒感染,那么中“糖尿病”的枪就是再容易不过的了。那么,哪些基因控制1型糖尿病的易感性呢?

  研究表明:在人类6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叫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中一类为HLAD的基因系列决定了1型糖尿病病人的遗传易感性。

  一句话概括:如果一个人的6号染色体上有HLAD基因系列,那么他是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再病毒感染,那么极易成为1型糖尿病病人。

  同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更为复杂,它不是单一基因作用的结果,现在已经发现许多基因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这些基因作用相互叠加,共同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贡献”力量。

  既然都受遗传因素影响,那么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遗传因素到底是对1型糖尿病的作用大,还是对2型的作用大呢?根据近年的孪生儿研究,1型糖尿病中共显性为50%,而2型糖尿病中共显性则高达90%以上。

  由此可见,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比在1型中更为重要。所以,看了今天的文章,亲们应该都不会再简单粗暴的认为“1型是遗传,2型不是遗传”了吧~~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
手机糖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