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糖尿病负担严峻
翁建平教授指出,糖尿病已成为突出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糖尿病致死人数占全球死亡总数的15%。糖尿病流行对健康和社会经济影响极大,2013年糖尿病医疗支出为5480亿美元,占全球总支出的11%。
2013年WHO提出2025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的行动计划目标,强调遏制糖尿病人数的增加。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糖尿病流行仍在不断加剧。根据IDF数据,2014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3.82亿,预计到2040年将增加为6.42亿。但IDF等以往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未分析糖尿病流行趋势,一些数据来源完全基于自我报告,未解释不同数据来源中糖尿病定义的不一致问题等。
全球糖尿病流行趋势最新数据
全球糖尿病负担严峻
今年4月6日,《柳叶刀》(Lancet)发表了全球糖尿病流行趋势的最新数据。数据显示,1980-2014年的35年间,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糖尿病患病率右明显下降,其中低、中等收入国家的糖尿病增长较快,而欧洲趋向平稳。中国历次全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近10年来糖尿病增长迅速。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同时中国糖尿病患者转变为以空腹血糖为主,逐渐向西方趋同。
Lancet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严峻。35年间,中国男性年龄校正后糖尿病患病率增长超过1倍,女性增长50%,糖尿病患病人数和占比均居全球首位。至2014年,中国糖尿病人数较1980年增加了5倍,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与周边国家相比,中国男性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女性患病率仅次于印度。数据还指出,若2000年后的流行趋势仍持续,达成2025年目标的几率将低于1%。
危险因素分析
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持续增加的不可控因素主要是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和特定人群中患病率的增加,可控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肥胖、吸烟、生活方式、医保体系和卫生资源等。而以上可控因素控制效果的差异正是造成亚太地区糖尿病患病率增加,而欧洲(尤其北欧)糖尿病流行趋向平稳的原因。
超重和生活方式改变是中国糖尿病剧增的特色危险因素。1990-2000年间,中国成人和儿童超重比例持续上升,运动量下降。同时,中国人群正逐渐趋向西方饮食,体力活动现状不佳。中国糖尿病剧增与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相关,随着GDP水平的逐年增加,糖尿病患病率也随之增加。
2016年WHO《全球糖尿病报告》指出,需要采取积极行动履行应对糖尿病的全球承诺,要想在遏制糖尿病增加方面取得进展,就需要加强对这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减少糖尿病风险因素;定期筛查,早期发现和治疗,减少并发症;帮助糖尿病患者获得管理其身体状况的必要治疗和护理;实施便于自我保健的患者教育等。
看数据,学经验
欧美发达国家在过去20年间对糖尿病机器并发症控制取得了巨大成就,多数国家的糖尿病截肢和全因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以美国为例,1990-2010年间,美国糖尿病人群中的并发症发生率不断下降,与1990年比,2010年的急性心梗、卒中、截肢、终末期肾病、高血糖危象所致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下降67.8%、52.7%、51.4%、28.3%和64.4%。
与此相反,中国过去20年糖尿病死亡及并发症控制情况则不容乐观。《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从1990年到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内分泌代谢疾病死亡率(主要是糖尿病)从101.9例/100万人增至173.2例/100万人,糖尿病引起的心脏病死亡和脑血管病人数维持在高位。
欧美发达国家在糖尿病控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主要基于循证医学和质量改善,即制定基于临床证据的糖尿病标准化诊疗措施,并通过一系列医疗质量改善计划促进各种糖尿病标准化诊疗措施在日常工作中的落实。
翁教授总结道,质量改善是是实现循证医学向临床实践转换的有效措施,而临床医生是质量改善成功实施的关键。质量控制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架起一座桥梁,其实施可以提高临床实践对指南的依从性,提高血糖和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控制率,最终给遏制糖尿病的增长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