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皮肤频道 > 皮肤疾病 > 其他 > 睾丸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皮肤转移一例

睾丸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皮肤转移一例

2017-05-24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患者确诊后收住本院肿瘤科,采用R-CHOP方案(R:利妥昔单抗,C:环磷酰胺,H:多柔比星,O:长春新碱,P:泼尼松)化疗1个周期后,右下肢皮损缩小。3周后再次入院,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行第2次R-CHOP方案化疗后,右下肢皮损消退明显,无新发皮损。

  患者男,74岁。右下肢暗红色斑块2个月,于2013年12月就诊于我科。2个月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右下肢出现数个暗红色斑块,蚕豆大,无瘙痒、疼痛等不适,未予重视。随后斑块逐渐增大增多,部分有融合趋势。该患者曾于2013年9月因右侧睾丸无痛性肿大4个月于外院就诊,诊断右侧睾丸肿瘤,行右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右侧睾丸术后病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附睾见肿瘤侵及。免疫组化:CD3(+),CD20(++),Bcl-2(++),ki-67约90%(+),CD21(-),胎盘碱性磷酸酶(-)。行B-COP化疗1个周期。

  检查:

  皮肤科检查:右小腿数个蚕豆至鹌鹑蛋大斑块,呈暗红色,质地中等,表面光滑,基底浸润,部分融合,无触痛,无破溃,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8g/L。血清乳酸脱氢酶449U/L。

  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电轴不偏,T波低平。

  胸部CT:右肺中叶内侧段、双肺下叶背段多发斑片灶,考虑炎症;双侧胸膜局限性增厚。

  腹部CT:肝囊肿;双肾囊肿;前列腺钙化。

  PET/CT:右侧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切除术及化疗后,全身多发高代谢灶,考虑淋巴瘤累及全身多处骨骼、左侧睾丸、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左侧胸腺及纵隔淋巴结;前列腺体积增大,局部代谢明显增高,不除外淋巴瘤累及。

  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及皮下弥漫性大淋巴细胞浸润,未侵及表皮。

  免疫组化:CD20(+),CD79a(+),Bcl-2(+),CD10弱(+),多发性骨髓瘤致癌蛋白-1(+),ki-67>90%(+),bcl-6(-),CD3(-),CD30(-)。免疫组化标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来源),符合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诊断:

  右侧睾丸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累及皮肤。

  治疗:

  患者确诊后收住本院肿瘤科,采用R-CHOP方案(R:利妥昔单抗,C:环磷酰胺,H:多柔比星,O:长春新碱,P:泼尼松)化疗1个周期后,右下肢皮损缩小。3周后再次入院,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行第2次R-CHOP方案化疗后,右下肢皮损消退明显,无新发皮损。

  讨论

  有文献报道睾丸原发性DLBCL容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和皮肤,其概率分别为6%~32%、36%,累及这些部位往往预后不良。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表现为皮肤乳头状隆起、结节或斑块,皮损形态表现不一,可为实性,也可为溃疡。该患者PET/CT示全身多发高代谢灶,考虑淋巴瘤已播散全身多处骨骼和器官。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右侧睾丸后,已有附睾、皮肤骨骼等多处累及,且ki-67>90%(+),血清乳酸脱氢酶偏高,反映该患者肿瘤的增殖活性较高,治疗上应选用联合化疗为主。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