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皮肤频道 > 皮肤疾病 > 其他 > 2014年皮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014年皮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017-05-18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人乳头瘤病毒(HPV)与鳞癌的关系仍然是研究的热点。学者构建不同HPV分型的转基因小鼠,分别研究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黑素瘤的治疗药物vemurafenib在皮肤鳞癌发生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2014年中,皮肤肿瘤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取得诸多进展,王玲艳等从肿瘤分子生物学、肿瘤免疫学,肿瘤病毒学和肿瘤遗传学方面进行了综述。

  一、肿瘤分子生物学

  多篇文献从动物模型、行为药理学等方面证实紫外线照射与黑素瘤的发生相关,紫外线照射与肿瘤转移的关系也得到了证实。以圆变形虫样形状的黑素瘤细胞通过血流运动,实现更高效的肿瘤侵袭和全身转移。除紫外线照射外,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黑素瘤细胞的生长、增殖或转移中也起重要作用。

  非黑素瘤方面,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多个团队先后在皮肤鳞癌的肿瘤干细胞中发现了转录因子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这一分子是全面调节皮肤鳞癌的关键转录因子。Ming等挑战了过去认为去乙酰化酶6(SIRT6)是一种抑癌基因的概念,认为其可能作为癌基因起作用。Palmer等证实,X染色体耦联锌指蛋白(ZFX)是基底细胞癌中一类重要的调节因子。此外,在少见的肿瘤如皮肤T细胞淋巴瘤、角化棘皮瘤、Merkel细胞癌、神经内分泌黏液性汗腺癌等领域,科学家们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二、肿瘤免疫学

  新的研究发现,ATP结合蛋白5(ABCB5)在保持黑素瘤起始细胞沉默中起重要作用,而黑素瘤患者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的缺失可能是肿瘤细胞能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原因之一。Nardinocchi等发现,炎症因子IL-17和IL-22可能通过调节相关的信号通路促进基底细胞癌和鳞癌生长。

  三、肿瘤病毒学

  人乳头瘤病毒(HPV)与鳞癌的关系仍然是研究的热点。学者构建不同HPV分型的转基因小鼠,分别研究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黑素瘤的治疗药物vemurafenib在皮肤鳞癌发生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四、肿瘤遗传学

  不同的研究团队先后发现端粒酶1基因保护因子(POT1)基因可能是家族性恶性黑素瘤的关键基因,而转移抑制因子1(MTSS1)基因在部分恶性黑素瘤中起促进肿瘤发生、迁徙迁移和转移的作用。Wiesner等发现Spitz样肿瘤患者存在多种激酶基因重排,导致框内激酶融合,从而诱发肿瘤。基底细胞癌也发现了两个新的易感基因位点位于TGM3和RGS22基因。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