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皮肤频道 > 皮肤知识 > 症状 > 自身炎症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自身炎症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017-04-22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疾病由位于12p13.3染色体上编码p55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基因TNFRSF1A突变所致,因此,将其命名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

   自身炎症综合征又称自身炎症发热综合征、遗传性周期发热综合征,是一组遗传性复发性非侵袭性炎症性疾病,特点为炎症性反应物质升高,但无自身抗体及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增多。临床上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发热、关节痛、皮疹、关节炎等症状。主要包括以下9种疾病:①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②家族性地中海发热;③高IgD周期性发热综合征;④Blau综合征;⑤Muckle-Wells综合征;⑥家族性冷自身炎症综合征/家族性冷荨麻疹综合征;⑦新生儿多系统炎症性疾病/慢性婴儿神经皮肤关节综合征;⑧化脓性无菌性关节炎伴坏疽性脓皮病和痤疮综合征;⑨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Majeed综合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家族性地中海发热:是最常见的自身炎症综合征,因大多数病例在地中海地区,命名为“家族性地中海热”。该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位于16号染色体短臂(16p13.3)上的致病基因MEFV发生错义突发所致。
 
  2.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疾病由位于12p13.3染色体上编码p55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基因TNFRSF1A突变所致,因此,将其命名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
 
  3.高IgD周期性发热综合征:是一种以周期性发热为特点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上有类似家族性地中海发热的症状,但伴有血清IgD升高。研究发现,位于染色体12q24上编码甲羟戊酸激酶的基因突变导致了该病,最常见的突变点位于V3371,此处的缬氨酸被异亮氨酸取代,导致重组的人甲羟戊酸激酶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下降。
 
  4.Blau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系统性肉芽肿病。由位于16号染色染色体上的(16q12)CARD基因突变所致。
 
  5.相关自身炎症综合征:包括Muckle-Wells综合征、家族性冷自身炎症综合征及慢性婴儿神经皮肤关节综合征,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相关自身炎症综合征基因突变可导致Cryopyrin蛋白的NOD结构域异常,进而引起IL-1β和IL-18的分泌增加,导致临床上出现周期性发热的特点。
 
  6.化脓性无菌性关节炎伴坏疽性脓皮病和痤疮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编码CD2结合蛋白的脯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磷脂酶反应蛋白1(PSTPIP-l)基因突变引起。
 
  7.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Majeed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认为,本病为脂质2基因突变所致。
 
  二、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1.家族性地中海发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间断发热、腹膜炎、关节炎、肌痛、皮疹等症。丹毒样红斑是皮肤损害的特征性表现。目前治疗,首选药物为秋水仙碱,>12岁的患者秋水仙碱剂量为每天1.0~2.4mg,分1~2次服用,长期应用可减缓肾淀粉样变的进展和肾小球的不可逆性损害。间断发热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控制症状。难治性家族性地中海发热及不能耐受秋水仙碱治疗的患者可选用长效白细胞介素(IL)1抑制剂。
 
  2.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周期性发热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发热、肌痛、皮疹、关节痛、腹痛和结膜炎,最常见和最显著的皮肤表现是离心性痛性游走性红斑,可与肌痛受累域重叠。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为继发性淀粉样变性,其中肾脏淀粉样变最为常见,蛋白尿是最早的症状。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案为泼尼松每日1mg/kg晨起顿服,7~10d后逐渐减量,同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减轻症状。依那西普25mg皮下注射,每周2次,可减少发作频率和发作时间,同时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及不良反应。
 
  3.高IgD周期性发热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大、腹部不适、多关节疼痛、口腔溃疡或皮疹、血清IgD及IgA升高等。皮肤表现呈多形性,可见红斑、丘疹、风团、红色结节,部分患者可出现紫癜。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提示血管炎改变。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
 
  4.Blau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累及关节、皮肤和葡萄膜的非干酪样肉芽肿性炎症(关节炎、皮肤炎和葡萄膜炎三联)。皮疹通常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为苔藓样棕红色的丘疹、结节,常位于躯干或四肢,皮损可融合,反复发作易形成瘢痕。鱼鳞病样的皮疹见于90%的患者。目前尚无治疗这种疾病的临床对照研究。长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可防止眼部及关节的永久性损伤。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应从大剂量泼尼松龙开始(1mg/kg),以获得较好的疗效。非甾体抗炎药可用于轻型患者以控制临床症状。
 
  5.家族性冷自身炎症综合征:常在暴露于较冷的环境时触发,最常见的为荨麻疹,其次为关节痛。特点是患者在遇冷后1~2h内出现发热、关节肿痛和荨麻疹,常于24h内症状消失。治疗主要以预防为主,保暖、避免感冒,急性期注意卧床休息,糖皮质激素及长期的IL-1拮抗剂治疗有效。
 
  6.Muckle-Wells综合征:临床表现以荨麻疹、进行性感音性耳聋和淀粉样变为主要特点。青春期开始出现感觉神经听力丧失,逐渐发展至耳聋。典型的皮肤表现为荨麻疹,部分患者有口腔、外阴溃疡、鱼鳞病等。目前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IL-1拮抗剂(阿娜白滞素100mg/d,皮下注射)。
 
  7.新生儿多系统炎症性疾病:患者出生后即出现皮疹、慢性脑膜炎和关节炎三联征。反复低热,所有患者均有皮疹,为无瘙痒性荨麻疹。治疗主要为阿娜白滞素100mg/d皮下注射,每日1次。采用糖皮质激素、依那西普、沙利度胺或抗IL-6受体的单克隆抗体治疗亦可减缓病情发展。
 
  8.化脓性无菌性关节炎伴坏疽性脓皮病和痤疮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化脓性无菌性关节炎、囊肿性痤疮和坏疽性脓皮病。常在幼儿期起病,表现为自限性化脓性关节炎。皮肤症状多在l0~20岁时出现,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侵袭性溃疡性损害,多累及下肢。该病治疗目前仍具有挑战性,关节炎发作时对症治疗。糖皮质激素、沙利度胺、环孢素、他克莫司也可用于治疗该病,但疗效甚微。
 
  9.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自身炎症性骨病,常伴有反复发热,可表现为伴或不伴局部红肿的骨痛。其他受累器官包括皮肤、眼睛、胃肠道系统。皮肤表现为炎症性皮肤病及银屑病皮损。诊断主要是排除性诊断,治疗为经验性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常作为一线用药,其次是糖皮质激素、柳氮吡啶、甲氨蝶呤、抗TNF制剂(通常是依那西普或英夫利西单抗)及双膦酸盐(通常是帕米膦酸二钠)。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