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肿瘤频道 > 肿瘤种类 > 肝癌 > 治癌先治“心”—心灵自救很重要

治癌先治“心”—心灵自救很重要

2018-03-28 来源:拯救肝癌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与谁在一起,也关系到能否长寿。

 心理学家泰勒针对重病患者的研究发现:有积极乐观情绪者,症状明显延迟,生存期明显见长,情绪状态显著影响他们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这在中国癌症患者中的表现更为突出。广州抗癌协会一位肿瘤专家出曾指出,在珠江三角洲的发达地区,因心理因素而死亡的肿瘤患者,高达50%。
 
由此可见,患了癌,学会心灵自救至关重要。笔者根据三十多年癌症临床经验,提出“治癌先治‘心’”。
 
心里休克比癌症更可怕
 
民间有个顺口溜:“癌症患者,1/3是治死的,1/3是吓死的,1/3是该死的(指死于疾病本身)。”管理学也有个“短板”理论——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板,而是最短的板。生命也同样。临床观察表明:癌症患者的短板,就是他的精神心理状态。由此可见,战胜对癌症的恐惧心理比治癌更为重要。
 
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心中,“癌症”二字,和死亡画上了等号,甚至比死亡更可怕。因为在确诊癌症之后,每一寸光阴都像是生命的倒计时,这段日子充满了恐惧和绝望,放疗、化疗、手术,各种治疗的高昂费用,令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财两空。
 
2004年年底,长沙某地发生了一件事,刚退休的某中学教师,因头晕的厉害,去找一位已成为主任医生的中学同学咨询。主任医生仔细听了他的述说,并做了初步检查,然后比较严肃的告诉他:有可能是脑瘤,是原发性的还是转移说不清。希望他明天下午来做一个核磁检查,确诊或排除一下。
 
他是自己骑自行车去医院的,听到这个消息后,醒来时,已经躺在家里的床上了,也不知道怎么回家的。第二天下午,他没法起床,自然也没法去医院了。第二天后半夜,他去世了。你说这个人死于肿瘤吗?显然不是,是心里休克。
 
恐惧往往源自恐惧本身。如何才能破解困局?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癌症,癌症≠死亡。中国人对癌症的误解太过久远而深刻,每每提到癌症,脑海中总是一副凄凉的图景。其实很多癌症并不威胁生命,癌症只是慢性病。
 
其次要明确,癌症是人类的一种新常态。患癌,是中老年人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有很多长寿的名人,曾经都是癌症患者,如:宋美龄、邵逸夫等、我们应该从容的对待癌症,多了解一些癌症的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这样战胜对癌症的恐惧自然不是难事。
 
若要自救,必先自爱
 
2014年底,笔者在某省城巡诊遇到一位乳腺癌淋巴转移的患者。她满脸阴沉,充满怨怼之气,和圆桌诊疗的欢乐气氛格格不入。轮到她时,她愤懑不平的说,她想死,活着只为父母等诸如此类的言语。
 
原来,她早有成就,40多岁就被提升主任医生。她事业心强、控制欲也强,一直埋怨老公不争气,对儿子也很苛刻。最终导致,老公外遇并提出离婚,儿子结婚后也疏远了她,笔者后来了解,她下面的人对她是又恨又惧,她周围人际关系很紧张。她感觉自己没有不好,是所有人都亏欠她。她唯一有点歉疚的就是父母健在,自己患病不能报答养育之恩。故而,才有了为父母而活的气话。
 
犹太人有个生活智慧:爱就是手中捧着的沙子,你攥得越紧,它流失的就越快,所以要学会适当放松对爱的束缚。
 
这位乳腺癌患者事业心太强,不懂得生活,更不懂得张弛结合,长期生活在高度紧张和压抑的氛围中,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她的乳腺癌。
 
笔者最后和她分析说:“你现在最糟糕的不是癌症,而是你的心态和生活态度。不珍爱自己的人,既不会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会被别人爱。”经过一番开解之后,她的脸色大有改善,心情似乎也舒畅了许多。半年多过去了,她一切都好。
 
把生活的焦点转移到令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历史上“移情疗法”是被《黄帝内经》所强调的,精神分析学派更把它作为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癌症患者思虑焦点只是癌,不从这一点转移出去,想要自救,难上加难。患者能否转移聚焦焦点,决定了他的情绪,心理状态的关键之一,最终也会影响其治疗效果。因此,要学会“移情易性”。
 
笔者有位癌友,山东临沂汉子张翼,晚期肠癌全腹部转移,被判为最多只有60天寿限。实施过自杀,但自杀未遂。遂开始以微刻止痛,将注意力转移到微刻上,有一定的止痛功效。
 
开始微刻以后,他没用再采用西医治疗。微刻不仅缓解了他的癌痛,肿块缩小了,而且让他成了著名的微刻专家,事业进入如日中天的黄金阶段。1998年患病,央视科技频道邀我和他做一档访谈节目,反响很大。节目中调出了他的原始档案,对照他在北京某大医院做的全身检查,确定癌症已经痊愈。
 
由此可见,学会自我转移聚焦焦点,把焦点转移到令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可以消解对癌症的恐惧和不安,达到患者自救的目的。
 
活在希望里,安度两个死亡高峰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以实验的方式证明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存在:一旦一个人对自己(或者别人对他)有一个希望或期盼时,就会按照那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并激发出自己的潜能,最后很有可能真的成为自己或别人期待的那个样子。
 
许昌一位身患恶性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的老妪,让笔者颇为感触。在接受中药治疗期间,她满怀愿望,先是想见在美国读书的孙子,接着是孙子的女朋友,看到孙子毕业,再在继续深造,看到孙媳妇,抱重孙……虽然她每次见笔者都是泪流满面,但笔者都会让她产生一个新的期盼。就这样,这位淳朴的农村老妪,一直健康的活在希望里。
 
长期临床观察,笔者发现:癌症患者确诊后有两个死亡高峰,一是3~6个月,一是一年左右。
 
3~6个月,大多成为肿瘤患者从医生口中听到的潜意识的脱口词。这种类型多半是没有渡过心里休克关,大半是那些失望、绝望、信心缺失者,倒不是因为疾病本身而是死于心理危机。
 
一年左右相对集中在冬至到春节前后,有三种情况:一是高龄老人,往往是外界生机最弱,体能也差者,过不了冬至关;二是阳历前年底,人们习惯做身体检查,结果大失所望,丧失信心;三是一年或一年多未见康复,盯着指标、善于总结、掰着指头算康复的人,往往会失望,这就是典型的“斯托克代尔悖论”。
 
群体抗癌,感受正能量
 
多年前,我们在南通地区做了场大规模的调查,调查了2000多位患者及其家属,发现一个规律性现象:凡加入当地康复乐园等社会团体的,康复效果就是比没有加入的患者好很多康复乐园是癌症患者的自救团体。
 
当然,还要涉及另一方面,患者本人应该有主动意愿,寻求他人帮助。至少有主动意愿参加社交活动,在一种愉快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认同感,特别是和已康复的患者进行交流,促进康复。
 
但要强调一点:这类组织中,核心人物一定要很阳光,有正能量,千万不要和带有消极负能量的人在一起,除非你比他气场更强,能够扭转他。笔者很早就注意到:健康有群集现象。常与健康者为伍,可以帮助自己守住健康;常与病恹恹者交往,你也会受累。包括观察
 
肿瘤患者出院后经常和谁联系,和谁在一起,长期与哪些人交往,都决定他们能否顺利康复。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医学教授认为:对于男人来说,维持健康最好的方法之一是结婚,有一个家庭;而对于女人来说,维持健康最好的方法之一,是建立和培养与女友之间的友谊。从心理上说,男性和女性需要得到的社会支持方式不一样,男性更适合参加一些社会性活动,而女性更需要和女伴们聚会,获得身心愉悦和社会支持。
 
弗里德曼等的研究表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与谁在一起,也关系到能否长寿。他们还表示,群体特征决定个人生活类型,朋友的生活习惯会直接影响到你的生活习惯。要想健康,就应该经常和生活方式健康的人交往。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