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肿瘤频道 > 医学前沿 > 癌症精准医学—从“魔蛋”到靶向

癌症精准医学—从“魔蛋”到靶向

2018-01-07 来源:转化医学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多种小分子激酶抑制剂被开发成功,部分经FDA批准用于特定肿瘤的治疗

   2015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Obama)在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出精准医学(precisionmedicine,PM)计划。奥巴马提到,美国已成功消除脊髓灰质炎并顺利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希望借助精准医学计划,让美国进一步引领医学新时代。

 
  精准医学与癌症精准医学
 
  精准医学是一种在充分考虑个体间差异的前提下针对个人或特定人群疾病开展的诊断、治疗、预防及护理等的新模式,通俗而言,就是在合适的时间为合适的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精准医学计划的提出,是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突飞猛进,此外如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也产生海量数据,激发了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开发,形成以云计算为主的平台。
 
  精准医学是立足于基因组大数据之上的一种医学模式,首要目标是实现疾病的重新定义。传统的疾病分类主要基于临床症状和体征检查等;而精准医学的疾病分类则在此技术之上还要全面考量疾病发生的分子标志物、基因多态性、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相关信息,最终形成一个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疾病分类新模式。
 
  癌症仍是人类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并随着全世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而发病率剧增。世界各国都对癌症研究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而美国精准医学计划所设定的近期目标就是在癌症诊治方面实现突破,侧重于进一步从癌症基因组中筛选和鉴定驱动基因的突变(drivermutation),在此基础上开发更有效的癌症诊疗方法。
 
  癌症精准医学计划希望进一步借助基因组测序和信息分析,来解释癌症药物抗性的原因,阐明癌症基因组的异质性特征,解析癌症复发和转移的机制,建立癌症联合用药新的应用指南等;最终形成对癌症精确诊断、分子分型、治疗应答预测的标志物等一整套精准医学指标。
 
  癌症精准医学回顾——从“魔蛋”到靶向
 
  癌症治疗从广义上可分为物理疗法(包括手术、辐射、光、电、磁、热和冷等)和化学疗法(包括小分子化合物、大分子蛋白质抗体和免疫细胞治疗等)。随着技术的进展,癌症物理疗法在精准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氩氦刀等),但本文重点介绍癌症化学疗法的精准医学。
 
  精准医学概念早已有之,也是人们的愿望之一。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免疫学家艾尔利希(PaulEhrlich,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就提出“魔弹”(magicbullet)的概念。魔弹的基本理念在于两方面:首先能够找到“靶”,也就是致病原因(微生物或分子);其次能够设计出针对这个“靶”的神奇化合物(“魔蛋”),该化合物选择性地(只针对“靶”)发挥药理作用,而对非靶点无杀伤或无明显副作用。“魔弹”理论开启了药物治疗的新时代,同时确立了最朴素的精准医学概念,艾尔利希因此被誉为“化疗之父”。
 
  癌症化疗的突破
 
  从理念的提出到实际应用,其间有许多难题尚需解决。以癌症为例,首先要解决的是治疗靶点。1940年代,科学家提出抗代谢理论来解释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而科学家在此基础上推论,通过抑制癌细胞的代谢特别是核苷酸代谢,亦可实现抑制癌细胞的目标。1950年代,美国科学家埃利昂(GertrudeElion)和希钦斯(GeorgeHitchings)筛选到嘌呤类似物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MP)具有高效抗癌活性,从而掀起了癌症化疗药物开发和应用的高潮,极大地推动了癌症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两位科学家也因此分享了198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然而,传统化疗还是较为初级的“靶向”治疗,药物靶点基本锁定在细胞分裂和细胞代谢,大部分为细胞毒化合物,因此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分裂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意味着“区分度”较低,临床毒副作用较大,但化疗药物如铂类化合物、紫杉醇等的广谱效应,使其仍为当前大部分癌症治疗之首选。寻找更为特异的癌症治疗“靶点”,成为科学家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蛋白激酶抑制剂的应用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myeloidleukemia,CML)患者细胞中存在“费城染色体”;1970年代,科学家证明“费城染色体”的形成源于染色体易位(9号和22号染色体之间),导致9号染色体的ABL基因和22号染色体的BCR基因融合形成新基因BCR-ABL,这个新基因表达一种持续激活的酪氨酸激酶ABL,引发正常细胞癌变而发生失控增殖,从而意味着抑制ABL酶活性将对CML的治疗有重要益处。
 
  1980年代中期,美国肿瘤学家德鲁克(BrianDruker)和生物化学家莱登(NicholasLydon)决定筛选ABL的特异性抑制剂。经过十余年努力,1996年终于鉴定出伊马替尼(Imatinib,商品名格列卫)可选择性地杀死具有BCR-ABL基因融合的癌细胞,而对其他类型癌细胞以及正常细胞均无杀伤效应,是一个重要的“魔蛋”。随后动物实验和1998年开始的临床试验均证实,伊马替尼对CML有极好的疗效,且副作用远小于传统化疗。2001年5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正式批准这种新药用于临床。
 
  格列卫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癌症治疗策略,与此同时,多种小分子激酶抑制剂被开发成功,部分经FDA批准用于特定肿瘤的治疗,如易瑞沙和特罗凯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托瑞塞尔治疗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targetofrapamycinm,mTOR)激活型肾癌等。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