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肿瘤频道 > 肿瘤种类 > 肝癌 > 肝癌射频消融后有哪些正常和异常影像学表现

肝癌射频消融后有哪些正常和异常影像学表现

2017-06-06 来源: 上海仁济医院肿瘤介入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MRI中RFA区本身表现为T1上高信号,有时可见靶样或层状结构,T2上低信号,T1信号可随时间延长而增高。暂时性充血带在T2上呈高信号,强化方式与CT类似。在慢性期,RFA区仍表现为T1高、T2低信号,不同在于强化环消失

  随着射频消融(RFA)在肝癌的治疗中日益重要,肝癌RFA后影像学表现的多样性也逐渐受到关注。因RFA导致射频区域肝实质的凝固性坏死,所以在影像学上总体表现为强化减弱。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如并发症的发生,会造成RFA区的不典型影像学表现,甚至合并其他病变。

  RFA机制

  肝组织温度升高到60℃持续几秒钟,凝固性坏死就会发生,通常RFA区呈椭圆形或圆形,直径约5cm,其大小和形状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电极类型、消融时间和肝脏血流灌注情况。

  组织学改变

  急性期表现为肝实质的硬化,中央呈白色,边缘呈红色,包膜下肿瘤被消融后会出现包膜回缩,可伴碳化。慢性期表现为体积缩小,质地变硬,周围有较厚的纤维包膜(图1)。

  图1RFA后肝脏凝固性坏死的大体标本照片。(a)包膜下肿瘤的术中RFA表现:肝包膜回缩、碳化,周围见充血带(箭头)。(b)牛肝RFA后的急性期表现:中央呈白色,边缘呈红色,中央放置电极的区域碳化(箭头)。(c)肝硬化肝脏中,RFA的慢性期表现:中央呈硬化坏死区(*),环以较厚的纤维包膜(箭头)。

  典型影像学表现

  1.RFA区周围的充血带,一般较薄,影像学上表现为增强后强化(图2),通常在1个月后消失。因少量残余的肿瘤组织在影像中可能被充血带掩盖,所以RFA的术后评估应在1个月后进行。

  2.RFA术后立即行CT检查,可见电极放置区域因大量细胞破坏而表现为高密度(图3a),此征象随时间延长会消失。

  3.圆形、椭圆形或管状的小气泡(图3b),为RFA过程中组织液受热气化所致,需与RFA并发症如肝脓肿或梗死鉴别。

  4.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图3c),为肝小动脉的机械损伤或热损伤所致,通常会自然消失,无明显临床意义。

  图2RFA区典型表现。RFA后立即行CT增强扫描,目标肿瘤(肝细胞肝癌)已经被RFA区完全覆盖,周围可见薄的强化环(长箭),代表暂时性充血,肝包膜可见轻度回缩(箭头)。

  图3RFA后常见表现。(a)女性,46岁,RFA后立即行CT增强扫描,可见电极放置区呈高密度(长箭)。(b)女性,59岁,RFA后立即行CT增强扫描,可见2枚小气泡(长箭),可能为组织液受热气化所致。(c)男性,52岁,RFA后立即行CT增强扫描,可见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周围相对较厚的强化环为暂时性充血带(箭头)。

  5.MRI中RFA区本身表现为T1上高信号,有时可见靶样或层状结构,T2上低信号,T1信号可随时间延长而增高(图4a)。暂时性充血带在T2上呈高信号,强化方式与CT类似。在慢性期,RFA区仍表现为T1高、T2低信号,不同在于强化环消失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