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肿瘤频道 > 医学前沿 > 肿瘤治疗为什么离不开基因检测之:靶向用药!

肿瘤治疗为什么离不开基因检测之:靶向用药!

2017-03-01 来源: 源正细胞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靶向治疗药物,是目前癌症新药的爆发点之一,不光有新药纷纷上市,已批准药物的适应症扩展也时常见诸纸端。靶向药物凭借其更强的肿瘤细胞针对性、低毒性、低副作用,使得癌症的治疗开始向慢性病靠拢,更加强调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优迅医学在上期着重谈了化疗,开篇就给化疗扣了一个帽子,说它一杀杀一片,虽然能杀死肿瘤细胞,但是正常分裂的普通细胞也往往躺枪一片,带来让人闻之色变的严重副作用,基因检测提供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制定副作用小、疗效好的化疗方案。

  本期优迅医学着重讲了肿瘤精准治疗的典型代表——靶向治疗,看看为什么靶向治疗离不开基因检测?!

  靶向治疗药物,是目前癌症新药的爆发点之一,不光有新药纷纷上市,已批准药物的适应症扩展也时常见诸纸端。靶向药物凭借其更强的肿瘤细胞针对性、低毒性、低副作用,使得癌症的治疗开始向慢性病靠拢,更加强调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着力精准,实则源于我们对肿瘤认识观念的开放:癌细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迷失了的孩子,他不听话——不理会调控细胞正常分裂,他逃避免疫细胞的围追堵截;他自私,建立专属的血管供给;他狂妄而自大,妄图占据身体所有角落却最终随着自己的肆意攫取而玉石俱焚。

  对于有过错的孩子,我们总不能一棒子打死,对于肿瘤细胞,我们一样可以通过对各种出错环节,设计方案纠正,让误入歧途的孩子回到正轨。正是基于系统生物学的观点,我们认识到肿瘤是一种多因素参与、逐步发展的全身性、系统性疾病。而这样的思路,让我们更多的去关注肿瘤细胞这些异常行为背后,从基因到表达、从信号通路到调控网络中的异常之处。

  靶向治疗正是瞄准了肿瘤细胞失控的原因,利用小分子化合物、单克隆抗体、多肽等物质特异性的对肿瘤细胞的生物行为进行干预,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列卫

  在90-9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存在染色体易位的情况(费城染色体,Ph),这一易位会产生BCR-ABL融合基因。

  它的表达产物具有强烈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而酪氨酸激酶参与调控细胞生长,细胞持续增殖或抑制凋亡等重要的细胞活动,它的活性升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BCR-ABL融合蛋白的产生仿佛打开了一个邪恶的小开关,它产生的激活蛋白独立启动了信号,而不再是突变之前正常信息传递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用伊马替尼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也就是关掉这个小开关,那么细胞就能回归正常。

  靶向治疗哪里出问题,哪里进行纠正的思路,让我们能直面癌症的发生与发展,不再恐慌的视其为绝症:手术、放化疗,大刀阔斧,不除之而后快,不得安宁。

  基因检测,有的放矢

  现在肿瘤的靶向治疗有了越来越多的药物可供选择,如同箭在弦上,只待一声令下。然而我们“放矢”需“有的”,就像精确制导的导弹,我们先要锁定目标。

  基因检测就是锁定目标的利器。基因检测可以发现癌细胞的基因突变,通过对突变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可供精确打击的靶位点。

  你能想象部分医生曾说出“吉非替尼靶向药对一些病人(不吸烟女性腺癌)是有显著疗效的”这样的话么,当然那是在基因检测相对普及之前,就算知道药物只对一部分病人有效,在用药前也无从分辨。

  显而易见,有针对性的实施靶向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化疗,而不具有药物所针对突变的患者,从靶向药物中的获益慎微。且不说靶向药物往往价格昂贵,如果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些患者失去的将是宝贵的治疗时机。

  靶点瞄的准是一方面,基因检测还能解决另一个靶向治疗的拦路虎,原发性耐药:

  EGFR突变型肺癌在考虑进行EGFR-TKI类药物进行治疗前,应检测BIM以判断是否出现原发性耐药。BIM是活性最强的促凋亡蛋白之一,通过BIM上调引起带有EGFR突变的肺癌细胞的凋亡。

  图片来源:ThequesttoovercomeresistancetoEGFR-targetedtherapiesincancer

  东亚人群中BIM基因的2号内含子存在缺失多态性,导致这一缺失表达的是缺乏促凋亡活性的BIM,从而引起对EGFR-TKI的原发耐药或削弱TKI的临床疗效。

  由于靶向药物针对的是分子水平,越来越多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正在试图打破按原发灶规定适应症的局限。癌症晚期患者在具备相关位点突变条件下的跨适应症用药,产生良好效果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靶向位点,信号网络中的点

  靶向药物虽然毒性低,可以长时间持续的使用,但是它也有局限性,而且这个局限,绝对让人抓头,那就是,肿瘤细胞会产生——抗药性!!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心血管堵塞的患者都可能需要做支架或者搭桥手术,但是某患者在术前评估的过程中发现,其重要血管的堵塞迫使旁路血管逐渐变强,如果代偿性的增粗可以基本满足心脏供血需求,那么患者就可以免于手术治疗。

  肿瘤细胞的生物行为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自然也是拥有此路不通另寻出处的狡猾,所以靶向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产生耐药性是十分常见的情况。究其原因有可能是靶位点突变获得抵抗抑制剂的防御功能;可能是信号通路网络中,其他通路中产生的新突变弥补了靶向药物的抑制作用;亦或是上游信号被中断,下游基因在生存压力下,升级换代成为自给自足型,无需上游激活即可开启下游通路。

  案例

  53岁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常规免疫组化检测ER/PR(-),HER2(+),伴有肝转移,骨转移。病人通过曲妥珠单抗(抗HER2的单克隆抗体,商品名:赫赛汀)联合多西他赛和卡铂治疗,之后选择卡培他滨和拉帕替尼、曲妥珠单抗治疗,病情出现进展及转移。

  为了寻找可能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了NGS检测,检测除了证实肿瘤中存在导致HER2异常的突变外,还发现了EGFRL858R,PIK3CAH1047R等位点的突变。接受厄洛替尼(针对EGFR突变)、赫赛汀、结合化疗药物甲氨蝶呤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好转。

  *EGFR是细胞增殖和信号传导的受体,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家族成员之一,是与细胞增殖和信号传导相关的受体,突变或过表达一般会引发肿瘤,是在her2收到抑制时产生的旁通路基因突变引起的耐药。

  *PIK3CA基因在EGFR、HER2信号通路中担任细胞内部的一个信号传递者。如果PIK3CA基因发生突变,这条信号通路就会进入自我持续活化状态,造成细胞持续生长和增殖,是在her2受到抑制时通路下游基因突变引起的耐药。

  药物靶点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细胞信号通路的复杂性随着我们的研究,也只是慢慢揭开了其面纱的一角。正如靶向药物的治疗理念天生就带有一种系统生物学的视角,用好靶向药物,必须不局限于靶点本身的突变情况,全面获得靶点相关信号通路的情况,才能综合决策,最大程度发挥靶向治疗的作用。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