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概述】
祖国医学没有睾丸肿瘤或睾丸癌这类病名,根据古代中医典籍对其相关症状体征的记载,大致类似于“子痈”、“囊痈”、“肾囊痈”、“子痰”、“疝子”、“颓疝”等疾病。
子痈之名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肾子作痛,下坠不能升上,外现红色者,子痈也。”又名肾子痈。汉·华佗《华佗神医秘传·卷四》云:“子痈者谓肾子作痛,溃烂成脓,不急治愈,有妨生命。”对此类疾病各病程阶段的不同表现及其预后作了详尽的论述。子痈多因湿热痰浊等邪阻滞肾子所致。
子痰,又名穿囊漏。《外科启玄·阴囊破裂漏疮》:“外囊破裂漏水脏臭,久治不痊。”子痰是因肝肾亏损,痰浊凝聚所致。以肾子(睾丸)出现发展缓慢的无痛肿块,久则破溃成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囊痈之名出《外科启玄·肾阴发》:“此疮发于肾囊,一名悬痈,又名囊痈。”囊痈是因肝肾湿热下注,或外湿内侵蕴酿成毒所致。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云:“夫囊痈者,……初起不红微肿,肾子引痛,不作寒热,起坐自便者轻。已成红肿发热,形色光亮,疼痛有时,饮食有味者顺。已溃脓稠,肿消痛止,新肉渐生,不痛作痒,收敛者吉。溃后腐烂,囊皮脱落,甚者睾丸突出,能食不痛者可。初起坚硬紫色,日夜痛甚,小便不利,大便秘泄者重。已成坚而不溃,头腐无脓,常流血水者重,溃后脓口开张,肿痛不减,身发寒热,睡卧不宁者重。”
脱囊之病名首见于《疡科心得集》:“脱囊,起始寒热交作,囊红睾丸肿,皮肤湿裂,隔日即黑,间日腐秽,不数日间,其囊尽脱。”清·鲍相璈《验方新编·卷之六》云:“阴囊肿烂肾子落出,此名囊脱,又名囊痈。”脱囊多因肝经湿热邪毒下注阴囊所致。以急起阴囊红肿,继而溃烂皮脱,睾丸外露甚至脱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所述病症与晚期睾丸肿瘤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
《张氏医通·大小府门·疝》曰:“大抵疝之为证……在血分者不移,在气分者多动;若积年痛发,不胀大而不能动移者,方是血分之病”。从气血之分,睾丸肿瘤病在血份,有瘀血之病因病机。“阴丸肿大作痛,顽痹结硬,皆肾经虚惫,湿热凝滞其间”。提示肾虚致湿邪不去,郁而化热,郁结睾丸,发为肿瘤。
【辨证论治】
综合治疗是睾丸肿瘤治疗的总则,未有远处转移者,基本路径是以手术治疗为主,之后根据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制订包括中医药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
1.辨证要点
本病多以睾丸肿大、疼痛、转移症状为主要表现。后期可见饮食乏味,形瘦神疲等症。睾丸肿瘤病位在睾丸,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性属本虚标实。以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阴阳失调为本,阴虚毒聚、经脉壅滞、瘀毒结聚、痰瘀互结或痰凝毒聚为标。在早期多属实证,病机主要表现为瘀血、痰核阻滞;中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晚期,由于久病,以虚为主,表现为气血两虚。随着病情的变化,各证型之间可发生转变,亦可出现证型相互交错的情形,辨证施治时要灵活变通。《外科正宗》云:“初宜龙胆泻肝汤,稍久滋阴内托散,外敷如意金黄散,……如肿痛日久,……内服十全大补汤加山茱萸、牡丹皮、泽泻治之,间以六味地黄丸服之”。
2.分型论治
(1)肝经郁热型
主证:平素性情抑郁或急躁易怒,睾丸肿硬胀痛,伴胁肋或少腹串痛,遇情志不畅或恼怒则加重,心烦失眠,口干口苦,舌边尖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肝经郁热证是因七情内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气火升腾,邪热熏蒸而出现的证候。常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头部烘热,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热毒郁结甚者,结滞难化,积聚不去,出现睾丸肿硬胀痛,情志不畅时加重。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滑等为肝经热象。本型多为早期症状。
治法:清肝泄热,解毒散结。
方药: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加减。
龙胆草9g,黄芩10g,栀子12g,柴胡12g,泽泻10g,木通9g,车前子12g,当归10g,生地9g,夏枯草12g,海藻30g,昆布30g。
其中以龙胆草清肝泄热为君药;黄芩、栀子清热解毒以加强龙胆草清肝之力,是为臣药;柴胡疏肝泄热,泽泻、木通、车前子通利小便、导热下行以协助龙胆草清解热毒,当归、生地养血益阴以防肝经热毒耗血伤阴,夏枯草、海藻、昆布软坚散结,共为佐药。疼痛较甚者可加徐长卿、青皮行气散结;心烦失眠加丹参、莲子芯养心安神;腹胀便秘可加大黄、芒硝泻下通便。
(2)阴虚毒聚型
主证:有外感温毒史或隐睾史,睾丸逐渐增大,质地变硬,有下坠感或疼痛感,可伴午后低热、腰背酸软、失眠多梦、口干咽燥等症,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证候分析:素体阴虚,加之感受温毒之邪,耗损肝肾之阴,阴虚火旺,酿生热毒,炼液为痰,痰凝毒聚,发为本病。阴虚生内热,故见午后低热,失眠多梦,小便黄,大便干;腰背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合滋阴内托散(《外科正宗》)加减。
生地20g,山药12g,山茱萸10g,泽泻10g,丹皮10g,茯苓12g,白芍12g,川芎9g,当归12g,皂角刺12g,蚤休10g,半枝莲15g,夏枯草15g。
方中以六味地黄汤滋阴清热为主;辅以蚤休、半枝莲、夏枯草清热解毒,白芍、川芎、当归、皂角刺和营活血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清热,解毒散结之效。睾丸疼痛可加延胡索、青皮行气止痛;虚火甚者可加知母、黄柏清凉泻火;腰膝酸软可加牛膝、川断滋补肝肾;口干便秘加玄参、玉竹养阴生津。
(3)瘀毒结聚型
主证:睾丸肿块,疼痛重坠,少腹疼痛,阴囊皮色青紫,甚或腹股沟或腹部结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黄,脉涩。
证候分析:跌仆碰撞,损伤肾囊,局部气血流通受阻,气滞血瘀,瘀血内结,可见阴囊皮色青紫;瘀毒互结,故见疼痛,肿块,重坠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为瘀血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解毒散结。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小茴香10g,干姜9g,官桂6g,元胡12g,没药9g,蒲黄10g,灵脂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9g,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15g,昆布15g,海藻15g。
本方取《金匮》温经汤之意,合失笑散化裁而成少腹逐瘀汤。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元胡、没药利气散瘀,消肿定痛;蒲黄、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其中蒲黄生用,重在活血祛瘀,灵脂用炒,重在止痛而不损胃气;当归、川芎乃阴中之阳药,血中之气药,配合赤芍用以活血行气,散滞调经。全方能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加用白花蛇舌草、夏枯草清热解毒,昆布、海藻软坚散结。疼痛较甚者可加制乌药、田七活血止痛;腹股沟或腹部结块者加三棱、莪术破气散结。
(4)气血两虚型
主证:睾丸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不振,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此型多见于病久失养或经多程放化疗后未及调养者。病程日久,气虚无力推动,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怔忡;血虚不能濡养,见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为气血俱虚之象。
治法:益气补血,滋补肝肾。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味。
党参12g,熟地12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9g,炙甘草6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15g。
方中以党参、熟地益气养血,滋补肝肾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协党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补益阴血共为臣药;川芎活血行气,使之补而不滞,为其佐,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加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解热毒。乏力气短较甚可加黄芪,用生晒参易党参,增强补气之功;心悸较甚可加酸枣仁、柏子仁养血补心;食欲不振较甚加山楂、鸡内金健脾消食。
(实习编辑:江晓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