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准医疗救治丙肝患者,作为临床医生,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鲁晓擘教授关注的是精准的诊断、治疗和治疗方案的选择。9月10日,鲁晓擘接受《医学界》采访时表示,有效实践精准医疗,有望改善患者的预后和远期结果,为广大患者带来实惠。
丙型肝炎:7100万感染者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丙型肝炎在全球感染约7100万人,每年导致约39.9万人死亡。目前尚无丙肝疫苗[1]。中国丙肝的发生率为0.43%,也有推算显示这一数字高达1%~1.2%[2]。受到吸毒等因素的影响,丙肝在新疆的发病率偏高,十年前曾高达3%,甚至5%。
好消息是,自1989年首次发现丙肝病毒(HCV)以来,短短几十年后,人类就已经能够很好地治愈丙肝,鲁晓擘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目前,选择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并指导直接抗病毒药物(DAA)临床应用,可使95%以上的感染者得到治愈,同时能够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副作用,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1]。
精准医疗:诊断、治疗和后续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30年,要让全球“病毒性丙肝新发感染人数减少90%,病毒性肝炎死亡人数减少65%”,而精准医疗已被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二者相结合,践行精准医疗理念有助于新疆防治丙肝。他说:“我们临床医生对精准医疗,关注的就是精准的诊断、精准的方案选择、精准的治疗。做到这些,患者的预后就可能比较好,就能够获益。”
精准诊断对救治丙肝意义重大。它首先有助于统计当地整体流行病学数据概况,反映病人分布和疾病传播途径等信息。其次,确诊丙肝比较容易,但是用小分子药物治疗丙肝,必须需要进行治疗前HCV基因型检测,从而帮助医生了解病情,制定方案。第三,遇到合并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医生还要了解其过去的治疗和用药经历。
另外,从学科建设角度,精准诊断也有助于医院科室了解患者群体,为持续改善治疗奠定基础。最后,有些丙肝患者治愈之后,虽然HCV没有了,但其他肝病还在,所以后续长期随访还需要基线数据的支持,避免肝癌等其他肝脏疾病的出现。
最新国际权威指南均推荐丙肝患者在治疗前进行基因型检测,HCV基因型检测是基线评估的重要环节,可帮助医生更加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疾病特征,更精准地制定治疗方案。“目前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基因型测定,”鲁晓擘说,“新疆1b型丙肝患者较多,但也有吸毒的3型患者,所以要做基因测定。”
针对不同基因型的丙肝患者,需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改善疗效。传统丙肝治疗方案的效果和副作用因人而异,且禁忌较多,总体效果不够理想,用于基因1型(尤其是基因1b型)患者的疗效较差。而DAA在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具备优势,为基因1b型丙肝患者带来更多选择。
药物治疗:SVR12超过98%
统计显示,我国约有56.8%的丙肝患者属于基因1b型[3]。基因1b型病毒致病性强,人群占比高,也是肝硬化和肝癌的独立预测高危因素。
鲁晓擘表示,目前有多种针对1b型的小分子药物。临床研究显示,择必达(Zepatier)对基因1b型患者12周持续病毒应答率(SVR12)可达到98.6%,且不受性别、种族的显著影响,严重不良反应率则为3.2%(安慰剂组为2.9%)[4]。另有研究显示,亚太地区患者应用Zepatier治疗的SVR12达到96.9%,其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均与欧美人群保持一致[5]。
兼顾个体:避免药物不良作用
药物治疗丙肝并不困难,但合并患病带来的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值得关注,在这一方面,Zepatier具备优势。
有研究表明,Zepatier和其他常见药物(心血管用药、代谢疾病用药、HIV治疗用药等)间的药物相互作用少,适用于多样化的患者人群。临床研究显示,对于伴代偿性肝硬化、HCV/HIV合并感染、接受阿片替代治疗、任何阶段的慢性肾功能不全(CKD)或血液透析、接受PPI治疗和伴遗传性血液病的患者,这些疾病均不影响Zepatier的治疗效果。
鲁晓擘教授特别指出,在新疆,合并感染HIV和患有慢性肾病的丙肝患者是两大重要群体,在治疗、选择药物的时候都要注意。HCV和HIV都能通过静脉吸毒传播,所以存在HIV和HCV合并感染的案例。鲁晓擘说:“前两天我们有一个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用Zepatier治疗四周以后,现在他的SVR率已经转移了,所以治疗效果还是不错。”
重在发现2030消灭丙肝
“总体来讲,所谓的精准的治疗,就是全面的评估、仔细的评估、详细的评估、规范化的渠道、合理的治疗方案,然后确保病人获得一个比较好的治疗效果。”鲁晓擘说。
但问题是,作为传染病,丙肝现在没有疫苗预防,只有通过治疗控制丙肝的传播流行。前提是要发现病人。鲁晓擘希望,将来从宏观预防角度筛查、发现并诊断出更多丙肝患者,而且从社会责任角度出发,确保患者在经济上负担得起丙肝治疗,“这样我们丙肝肯定会越来越少,才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消灭丙肝的目标,也推动‘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