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肝病频道 > 肝病种类 > 其他肝病 > 罕见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

罕见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

2018-03-11 来源:康复治疗共进平台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本病在中国较多见。WD好发于青少年,男性比女性稍多,如不恰当治疗将会致残甚至死亡。WD也是至今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由Wilson在1912年首先描述,故又称为Wilson病(Wilson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以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硬化、基底节损害为主的脑变性疾病为特点,对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的认识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WD的世界范围发病率为1/30000~1/100000,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

本病在中国较多见。WD好发于青少年,男性比女性稍多,如不恰当治疗将会致残甚至死亡。WD也是至今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正常人每日自肠道摄取少量的铜,铜在血中先与白蛋白疏松结合,在肝细胞中铜与α2-球蛋白牢固结合成具有氧化酶活性的铜蓝蛋白。循环中90%的铜与铜蓝蛋白结合,铜作为辅基参与多种重要生物酶的合成。铜在各脏器中形成各种特异的铜-蛋白组合体,剩余的铜通过胆汁、尿和汗液排出。

肝豆状核变性,致病基因为ATP7B,定位于染色体13q14.3,编码铜转运P型AP酶。

——(WD是Wilson’Sdiseasegene一对等位基因(ATP-/bgene)突变的结果,该基因定位于13q14.3,全长约80kb,含有21个外显子和20个内含子,其eDNA编码一种Mr为165000的由1465个氨基酸组成的P型铜转运ATP酶(ATP7Base,ATP7B),所以,WD基因又被称为ATP7B基因.Folhofer等对109名WD患者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发现23种不同的突变.这些患者中有36名患者(33%)的确诊有赖于对基因突变的分析.Kumar等对33名WD患者进行基因分析,结果36%的患者发现了R778W和I1102T的突变,表明R778W和II102T是印度WD患者最常见的突变类型.随后对患者家属的基因检测发现了5名携带者和2名无症状的WD患者,他们体内铜ATP酶的活性较正常人低50%。)

ATPTB基因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消失,引起血清铜蓝蛋白(CP)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蓄积在体内的铜离子在肝、闹、肾、角膜处沉积,从而引起进行性的加重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肾损害及角膜色素环

肝豆状核变性的遗传学

WD基因ATP7B定位于13q14.3,80kb,21外显子/20内含子,1411aa,细胞膜铜转运P型-ATP酶。

WD蛋白是重金属转运P型-ATP酶家族中的一员,具有高度的进化保守性,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肾脏中。

迄今为止,WD基因突变类型超过200种,其中大多数是错义突变或无义突变,其中东方人群的突变热区为8号外显子,主要是Arg778Leu和Arg778Gly;而西方人的突变热区是14号外显子,为His1069Gln。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分型

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临床分型如下:

肝型

①持续性血清转氨酶增高;

②急性或慢性肝炎;

③肝硬化(代偿或失代偿);

④暴发性肝功能衰竭(伴或不伴溶血性贫血)。

脑型

①帕金森综合征;

②运动障碍:扭转痉挛、手足徐动、舞蹈症状、步态异常、共济失调等;

③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流涎、讲话困难、声音低沉、吞咽障碍等;

④精神症状。

其他类型

以肾损害、骨关节肌肉损害或溶血性贫血为主。

混合型

以上各型的组合。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