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肝病频道 > 肝病治疗 > 就医指南 > 治疗肝病黄疸的方法 治肝病黄胆病秘方

治疗肝病黄疸的方法 治肝病黄胆病秘方

2017-09-26 来源:健客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处方,正水沉香,正川连,木香,丁香,党参,元参,砂仁,茯苓,桔梗,川芎,白菊,白芷,白芍,黄柏,黄芩,北紫胡,六汗,正炉具,茵陈,龙月草,以上各二钱。

  本人获唐山老叟赠肝病,黄胆秘方,后经亲友患者多人服用灵验无比,且或中医教授肯定是目前治疗肝病,黄胆的最佳良方。

  处方,正水沉香,正川连,木香,丁香,党参,元参,砂仁,茯苓,桔梗,川芎,白菊,白芷,白芍,黄柏,黄芩,北紫胡,六汗,正炉具,茵陈,龙月草,以上各二钱。

  说明,没贴药第一次煎服以三碗水文火煎至八分,第二次二碗水文火煎至七分,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如患者有口渴现象,可煎第三次以二碗水煎至滚开后加冰糖当开水喝,如有肝硬化或黄胆现象应加麝香,牛黄各一份,置茶杯冲滚水覆盖,溶解后与药物混合服用,本药应用正上好药材才能有效,服用五天后请到医院检查,若完全恢复正常,则隔两三天继续服用,可不必加麝香,牛黄,一个月完全可愈。

  治黄疸型肝炎秘方

  1,轻型消黄汤

  【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

  【组成】茵陈30克,生苡米、茯苓、白芍、赤芍、六一散(包)各12克,藿香、杏仁、当归、丹皮、酒炒黄芩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利湿清热,芳香化浊。

  【方解】方中重用茵陈,利胆退黄;白芍、赤芍、丹皮、当归养阴和血、清热凉血;黄芩清热解毒;藿香芳香化浊;杏仁宣肺利气;苡米、茯苓、六一散利水祛湿。诸药相伍、共奏利湿清热、芳香化浊之功,用于湿重于热之黄疸,较为适宜。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证见黄疸轻、恶心、厌油腻、时呕、口不干、不思饮、困倦、食后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稍数。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轻型)。

  【加减】若有低热,加鲜茅根30克,青蒿12克;大便溏、纳差者,加焦白术、谷芽各9克;如黄疸已退、转氨酶不降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石见穿、板蓝根等解毒药。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著。

  2,重型消黄汤

  【来源】关幼波,《中医原著选读》

  【组成】茵陈90克,生石膏、鲜茅根各30克,炒知母、炒黄柏、藿香、佩兰、杏仁、六一散(包)各9克,赤芍、丹皮、龙胆草、泽兰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芳香透表。

  【方解】方中茵陈利肝胆、退黄疸;知母、黄柏、龙胆草、石膏清热解毒;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赤芍、丹皮、泽兰活血化瘀;鲜茅根、六一散利水通淋祛湿;杏仁宣肺,调畅气机,通调水道,排除湿热。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芳香透表之功。本方配伍周密,较前人之退黄剂更胜一筹。

  【主治】湿热黄疸,热重于湿。证见黄疸重,恶心、呕吐、厌油、发热口渴、便干尿赤、舌苔黄厚而燥,脉弦滑数。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之重型。

  【加减】若高热或兼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1.2克,或紫雪丹3克,分2次冲服。便秘加酒炒大黄,栝蒌各15克;退黄时茵陈用量要大,最大可用到125克,并加活血化,以加速退黄作用。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3,加味茵陈蒿汤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茵陈30克,栀子9克,黄柏15克,大黄9克,大青叶30克,川金钱草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泄热利湿。

  【方解】方中以茵陈、金钱草利湿退黄;栀子、黄柏清热燥湿;大黄泄郁热;大青叶清热解毒。本方药简力宏,泄热利湿之功颇著,用治热重于湿之黄疸颇效。

  【主治】湿热黄疸,热重于湿。证见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苔黄腻,脉弦数,心中烦热、嘈杂,或见烧心吐酸,如噉蒜状。

  【加减】心烦加淡豆豉9克;大便不通加芒硝9克(分冲);寒热口苦,加柴胡、黄芩、半夏各9克;胁痛甚者,加郁金9克,赤芍20克;烧心吐酸或嘈杂者,加煅瓦楞子30克。大便正常,少用大黄,同煎;如便稍溏则去大黄。

  【疗效】屡用屡效,退黄效果甚好。

  【附记】此方为印氏“抓主证”之方,凡阳黄初起,大便干燥者,即用此方,退黄效果甚好。

  4,利胆退黄汤

  【来源】熊寥笙,《医方新解》

  【组成】茵陈30克,金钱草60克,败酱草、板蓝根、玉米须各30克,栀子、郁金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湿、利胆疏肝。

  【方解】方用茵陈、金钱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二药并用,利胆作用甚著。败酱草、板蓝根清热解毒;栀子清利湿热;玉米须渗湿利水;佐以郁金理气活血。综观全方,以清利湿热见长,此恰中“湿热相交,民病黄疸”之病机,则利胆之力甚强,退黄之效颇著。

  【主治】阳黄。证见一身面目俱黄如橘子色、小便黄赤、发热,或兼恶寒、口干或渴、胸脘满闷、厌油食少,右胁隐痛,甚则刺痛,舌红苔黄,脉弦而数。凡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胆石症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以及胆道蛔虫伴感染等病,只要湿热俱盛,出现黄疸者,皆可加减运用。

  【加减】热偏重而便秘、腹满加生大黄9克;衄血者加鲜茅根60克;胁痛剧加延胡索9克(醋炒研末,分3次兑服);湿偏重而头痛身倦、腹胀便溏,苔白腻,脉濡缓者,去栀子,加苡仁30克,藿香9克,茯苓15克。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5,丹凤汤

  【来源】熊泽南,《江西中医药》(1)1984年

  【组成】丹参、凤尾草、白茅根各30克(鲜品各100克),山楂根、台乌药各15克(鲜品各250克),陆英(根)12克(鲜品30克),牛膝15克(鲜品50克),五加皮12克(鲜品50克)败酱草20克(鲜品50克),肿节风12克(鲜高粱泡根5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解】肝病多因湿热气郁,而致脾虚血瘀所致。方中凤尾草、败酱草、陆英、高粱泡根、白茅根性凉甘淡、清热利湿;丹参、山楂、台乌入肝经、活血行瘀、行气止痛、消食化积;五加皮、牛膝祛风湿、补肝肾。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功。由于肝病虚实夹杂,故以猪肝、蜂蜜补益肝脾,并随证加减,故效如桴鼓。

  【主治】肝病。可用于急性黄疸型或非黄疸型肝炎,迁延性、慢性肝炎,肝硬化。

  【加减】各型均以本方合猪肝蜂蜜饮(鲜猪肝三两切片和蜂蜜三两炒熟食之)为基本方。并随证加减,如脾胆湿热型,发热加柴胡、虎杖、野菊花,减五加皮、高粱泡根;重度黄疸加土茵陈、金钱草、败酱草,减五加皮。肝热脾湿型加茯苓、白术、酢酱草。肝经郁热型,胁痛如刺加玄胡、郁金;胀满加木香、川楝子。肝郁血瘀型,丹参增量;肝脾肿大加肿节风、独活;肝质硬加三棱、莪术;轻度腹水加茯苓、茯苓皮;重度腹水(腹大如鼓)方中白茅根用量加倍,加茯苓、大腹皮、葫芦壳;大便秘结加全瓜蒌20克,炒莱菔子15克;转氨酶高加五味子10克,酢酱草15克;蛋白倒置加关公须(雪见草)15克,麦冬12克。

  【疗效】治疗肝病304例,其中: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62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48例,迁延性、慢性肝炎101例,肝硬化93例,按中医辨证分型,肝胆湿热型62例中,服药7~21剂,痊愈62例,占100%;肝热脾湿型48例中,服药15~30剂,痊愈48例,占100%。肝经郁热型101例中,服药15~30剂,痊愈93例,占92%,基本治愈、好转各4例,各占4%;肝郁血瘀型93例中,服药30~60剂,痊愈79例,占84.9%,基本治愈7例,占7.5%,好转5例,占5.4%,无效2例,占2.2%。总有效率占99.4%。

  【附记】本方为熊氏祖传秘方。

1 2 3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