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肝病频道 > 肝病治疗 > 就医指南 > 治疗肝病黄疸的方法 治肝病黄胆病秘方

治疗肝病黄疸的方法 治肝病黄胆病秘方

2017-09-26 来源:健客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处方,正水沉香,正川连,木香,丁香,党参,元参,砂仁,茯苓,桔梗,川芎,白菊,白芷,白芍,黄柏,黄芩,北紫胡,六汗,正炉具,茵陈,龙月草,以上各二钱。

  6,清肝和胃汤

  【来源】方药中,《陕西中医》(3)1988年

  【组成】龙胆草、法半夏、连翘、柴胡、广郁金各9克,金钱草、茯苓、茵陈各30克,夏枯草、焦楂曲各15克,莱菔子6克,薄荷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肝和胃,利湿退黄。

  【方解】急性黄疸型肝炎,属中医的“黄疸”、“呕吐”、“胁痛”等病范畴。病在肝胆脾胃,尤以肝胃功能失调为发病的关键。方中以龙胆草为君药,确有独到之处,因龙胆草既能清热,又能燥湿,为清肝和胃之要药;金钱草、夏枯草、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以助龙胆草清肝祛湿之功;焦楂曲、茯苓、法夏、莱菔子健脾和胃而化湿,同时兼制龙胆草苦寒伤胃之弊;柴胡、连翘、郁金、薄荷疏肝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清肝和胃,利湿退黄之功。通过临床观察:本方具有抗炎解毒、恢复肝细胞功能、降酶及利尿等作用,对甲、乙型肝炎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加减】恶心呕吐较剧者,去龙胆草,加竹茹、煅赭石;纳差者加槟榔、炒麦芽;热重者加黄芩、板蓝根;湿盛者加藿香、苍术;湿热并重者加黄连、金银花;便秘者以番泻叶适量泡茶饮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加大剂量白花蛇舌草、大黄及马鞭草。

  【疗效】孙元勤验证,治疗50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检查正常,B超肝脏探查示肿大的肝脏回缩至正常范围)42例,占84%;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好转或仅轻度异常,B超肝脏探查示肿大的肝脏缩小但仍在异常范围)8例,占16%。总有效率达100%。

  7,清解化利汤

  【来源】张志新,《陕西中医》(10)1988年

  【组成】金钱草、板蓝根、丹参、生山楂、赤芍、泽泻各15~30克,陈皮、茯苓、车前子各10~15克,红花、甘草各6~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口服。

  【功用】疏肝利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解】本病多因湿热蕴结脾胃、脾失健运,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湿热不能泄越,则蕴于血分,与血互结;气机不畅,瘀阻脉络,致肝瘀胆阻,胆汁不循常道则外溢所致。故方用金钱草、板蓝根,可促进胆汁分化、毒素分解,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的效果;丹参、生山楂、赤芍、红花可扩张肝脏血管,增加肝血流量,和改善肝微循环的作用,可起活血化瘀、降酶降浊的效果;泽泻、茯苓、车前子、陈皮、甘草健脾和胃利湿,具有促进毒素和胆汁排泄的作用。全方具有较好的疏肝利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功效。

  【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加减】若热重者,可选加山栀、大黄、黄柏、蒲公英、丹皮等;湿重加猪苓、滑石、土茯苓、藿香;呕恶加姜半夏、竹茹;纳差加炒神曲、炒麦芽、炒莱菔子;气滞明显加青皮、枳壳、香附、金铃子散;血瘀明显加失笑散、桃仁、川芎、三棱、莪术等。根据肝功指标:转氨酶高者加蒲黄、白芍、五味子、枸杞子;紫浊反应异常加牛膝、三七、茜草;黄疸指数高者加茵陈、郁金、茜草、蒲公英等。

  【疗效】治疗114例,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治愈标准是,自觉证状和体征消失、肝功化验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者。

  8,肝炎协定方

  【来源】《江苏中医》(12)1990年

  【组成】板蓝根、半枝莲各30克,田基黄20克,猪苓、茯苓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取汁150毫升,早、晚2次分服。如有严重呕吐者,配合输液疗法。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方用板蓝根、半枝莲、田基黄、猪苓、茯苓等组合成方,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有抗病毒、消炎;降低转氨酶,促进肝细胞恢复;利湿退黄,促进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及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等有较好作用。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尤以黄疸型肝炎为优。

  【加减】湿重于热型加苍术、白术各10克,制川朴6克,白蔻仁3克;热重于湿型加茵陈20克,山栀、制大黄各10克。

  【疗效】治疗131例(2例为无黄疸型)。按1981年5月江苏省卫生厅急性肝炎治愈标准,结果131例中治愈122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为100%。

  【附记】本方为苏州市中医院经验方。

  9,活血通络汤

  【来源】吴朝文,《新中医》(6)1984年

  【组成】丹参、桃仁、红花、茵陈、郁金、炮山甲、皂角刺、路路通(剂量可随证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活血通络,逐瘀退黄。

  【方解】对于顽固性黄疸,经久不退,当根据“初病在经,久病在络,气分不效,宜治血分”理论,故用活血通络、逐瘀退黄之法,方用丹参、红花活血化瘀;茵陈利湿退黄;入穿山甲、皂角刺、路路通通络逐瘀退黄。穿山甲、皂角刺通行十二经,最善走窜经脉,对利胆退黄、改善毛细胆管梗阻作用甚著,但剂量不宜过大,一般以9~12克之间为宜,避免耗气伤正的副作用。如缺此二味,可用地龙、旋覆花、茜草、威灵仙等品代用。

  【主治】顽固性黄疸。

  【加减】厌油者加山楂;巩膜黄甚者加木贼草、夏枯草;皮肤搔痒加白蒺藜、秦艽;有胆道结石者加金钱草、鸡内金;寒湿现象明显者加白术、熟附片;若系肝细胞性黄疸者,去炮山甲、皂角刺,加板蓝根、夏枯草。

  【疗效】治疗顽固性黄疸8例,其中阻塞性黄疸6例,肝细胞性黄疸2例。结果:7例痊愈,1例因呕吐不受药而中止治疗。服药15~60剂之间均愈。

  10,秘传黄痧症验方

  【来源】李岛三,《中医必读》

  【组成】茵陈、赤茯苓各15克,白术、猪苓、泽泻、橘皮、青皮、瞿麦各9克,木香、神曲各6克,肉桂4.5克,莲子、厚朴、沉香各6克,怀山药9克,栀子、黄柏各6克、糯米100克(炒),针砂9克,皂矾7.5克,飞面100克(炒、或赤面亦好),乌枣肉20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捣赤面、乌枣为小丸,备用。每服15克,米汤送下。

  【功用】利湿退疸,行气化滞。

  【方解】疸症多因湿热、寒湿之邪内侵,影响肝胆疏泄,胆汁外渗肌肤所致。因其症状不同,又有黄疸、酒疸、谷疸、石疸、黑疸之称,合为“五疸”。故方中用茵陈五苓散清热、解郁、转输利湿。茵陈为治湿退黄之功臣;茯苓胜脾胃之湿;猪苓、泽泻泻肾与膀胱之湿;白术健脾除湿;山药、莲子、栀子、瞿麦、黄柏、清热利湿;肉桂温阳利湿以监制苦寒伤胃之弊;橘皮、神曲健脾和胃,青皮、木香、沉香、厚朴降气和中;粳米、飞面、乌枣调和脾胃;针砂、皂矾消陈除积。全方重在健脾除湿、化气行水,脾健则能散精使水精四布,气行则水行,湿化而疸消。

  【主治】黄疸症,无论阴阳寒热、久年坏症、腹胀肢瘦、口渴便赤、面目及周身皮肤如橘色。

  【疗效】屡试屡验,效佳。

1 2 3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