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的分类
按组织学分类:分为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硬化型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但此种分类对于肝脏血管瘤的治疗指导意义不大。
按直径大小分类:目前建议的分类方法是:≤5cm(小血管瘤);5cm~10cm(血管瘤);10cm~15cm(巨大血管瘤);>15cm(特大血管瘤)。此种分类方法对于肝脏血管瘤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肝脏血管瘤的诊治提供有效参考。
肝脏血管瘤的病因
肝脏血管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先天性发育异常学说:多数学者认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肝血管发育异常,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肝脏血管瘤。
激素刺激学说:有学者观察到肝脏血管瘤与女性激素关系密切,如女性发病年龄较早,在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可使血管瘤的生长速度加快。
肝脏血管瘤的症状与诊断
肝脏血管瘤的临床症状非常不典型。较小的肝脏血管瘤可以终生无症状,不易发现。较大的肝脏血管瘤临床主要表现右上腹肿块,肝脏增大,肝脏肿块,肝块触诊往往不易与肝癌相鉴别。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影像学技术(如B超、CT、核磁共振)的不断发展,由体检发现的肝脏血管瘤患者越来越多,肝脏血管瘤比过去更容易从影像上与肝脏恶性肿瘤鉴别。B超作为目前基层医院普遍开展的临床项目,技术成熟,具有无伤无痛、价廉、快速等优势,且诊断正确率与CT检查接近,是肝脏血管瘤等肝脏占位病变检查的首选方法。
肝脏血管瘤的治疗
因肝脏血管瘤自发破裂少见,故对无症状的小血管瘤(直径<5cm),只需明确诊断,定期复查即可。对于较大的、生长速度较快的或有明显症状的肝脏血管瘤,仍需进行治疗。目前,肝脏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肝血管瘤瘤体剥除术、肝叶(段)或部分切除术、肝血管瘤缝扎术、肝血管瘤射频消融术、肝动脉栓塞术等。而手术切除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肝脏血管瘤的最佳方法。
肝脏血管瘤的预后
海绵状血管瘤预后良好,其危害性在于瘤体遇到意外损害而破裂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对瘤体较大或妇女分娩应注意防止血管瘤破裂大出血所导致的危险。
肝脏血管瘤的预防
肝脏血管瘤主要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目前尚缺乏有效预防措施,预防的目的主要在于避免瘤体遇到意外损害而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