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下痰核
皮下痰核很类似脂膜炎但并不一样。皮下痰核遍布全身包括脸部颈部、前胸、后背、两臂、两腿。大如枣、小如豆多得数不清楚,而所有的肿块全在皮下,而且很多凸出体外如赘生物。并且软而不硬,无压痛、不坏死。但渐渐的增长增大,而且周身皮肤生长黑斑,并且黑斑逐渐增多、增大至使周身皮肤变黑,其黑斑是沿着淋巴系统扩进增大。中医学认为皮下痰核属痰湿容于肌肤之间,阻塞了经络而发病。治疗则应以除湿化痰,散结消瘀为主。
病案:张XX,男,36岁,迁安县。2008年8月20日初诊,服药150剂历时十个月而愈。
立方:当归15g川芎15g白芷10g灵芝10g茯苓30g白术15g苍术10g大贝10g公英30g夏枯草30g土茯苓30g三棱10g莪术10g桂枝15g马勃10g焦三仙各20g黄芪20g生甘草10g车前子10g瓦楞子50g牛蒡子15g红花10g
二、脂膜炎
出脂膜炎又名回归型发热结节性非化脓性皮下脂炎,属疑难病范畴。该病症表现为皮下组织中出现大小不等的结节性肿块。以胸、收、腿、臂等处为主。多者可达数十枚,大的如手掌,小的如豌豆。坚实能动,有的则与皮肤联结。表面略凸出,一般表面皮肤颜色无改变或略有红色,有压痛,可坏死,坏死后渗出脂状物质。急性发作时会发烧、乏力、肌痛、胃肠道反应等症状。慢性期则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累及内脏导致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
传统医学认为属于痰火郁结在肌肤之间,使气血运行阻滞而成。由于痰郁化火气血阻滞经络郁结为核。故治疗则应以化痰、解察通道络排毒为主。
病案:患者郭XX,女,35岁,丰南区。2008年2月27日就诊共服真药130余剂后痊愈,随访没有复发。
立方:当归15g川芎15g红花10g白芷10g桂枝15g三棱10g莪术10g灵芝10g茯苓30g马勃10g百花蛇草30g公英20g夏枯草20g大贝10g黄芪15g车前子10g焦三仙各15g陈皮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