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中医疗养 > 常见脑病的中医治疗——脑动脉硬化

常见脑病的中医治疗——脑动脉硬化

2018-10-27 来源:养生正道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大脑皮层弥漫性小动脉硬化,可导致多发性微栓塞,形成腔隙状及脑萎缩,导致动脉硬化性痴呆。基底节区可因缺血、坏死、变性,软化吸收而形成囊腔,可表现为帕金森氏综合征。

脑动脉硬化,系指脑动脉粥样硬化,因小动脉硬化、玻璃样等动脉管壁变性可引起脑血流量减少、弥漫性脑组织改变与脑功能障碍。临床的主要特征是神经衰弱、动脉硬化、痴呆。发病多在50岁以后,病程长,进展缓慢,男性多于女性,女性患者多见于绝经期后。本病属于中医“头痛”“眩晕”“中风”“健忘”“癫痫”的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脂肪代谢障碍是形成动脉硬化的重要因素,本病与年龄、内分泌、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都有关系。脑动脉硬化与动脉的管径有直接关系,动脉粥样硬化大都发生在管径500μm以上的大动脉和中动脉;弥散性小动脉硬化则多见于150~500μm的小动脉;微动脉玻璃样变和毛细血管的纤维化则主要发生于管径150μm以下的动脉和毛细血管。以上3种不同的病理类型所致的脑动脉管壁变性,概括起来统称为脑动脉硬化。不同的类型可同时并存,亦可单独发生。大脑皮层弥漫性小动脉硬化,可导致多发性微栓塞,形成腔隙状及脑萎缩,导致动脉硬化性痴呆。基底节区可因缺血、坏死、变性,软化吸收而形成囊腔,可表现为帕金森氏综合征。

中医认为,本病由于元气虚衰,阴血亏损,筋脉失其濡养,或心肾亏损,髓海空虚,脾失健运,痰浊阻络等原因所致。

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缓慢起病,病程较长,常伴有冠状动脉、主动脉、肢体动脉、肾动脉的粥样硬化。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经常饮酒、糖尿病可促使提前发病与发展。早期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行走失去稳定感,头部转动或俯仰时头晕加重,同时伴有耳鸣,视力、睡眠障碍,多梦或嗜睡。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情绪不稳,波动多变,缺乏自制力,或急躁紧张,或颓丧忧虑,时轻时重。严重时可出现一时性谵妄状态,处事不通情理,暴躁不易接触。病情进一步加重,可出现精神极度衰弱,自知力缺损,精神状态异常等。

2.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部分脑实质出现明显的供血障碍,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相应症状的出现,如对光反射迟钝,伸舌稍有偏斜,头、手、舌震颤,深反射不对称,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异样感觉,如麻木感或蚁走感。多数患者有血管与自主神经不稳定的现象,如皮肤划痕症阳性、手足紫绀、发冷、多汗,还可出现下丘脑损害的有关症状,如烦渴或食欲异常、明显肥胖或消瘦等。

3.脑动脉硬化导致脑动脉血流障碍,损害大脑功能,临床上可出现有关的各种综合征,如痴呆综合征等。

4.出现假性震颤麻痹综合征和假性球麻痹,因脑多发性梗死所致。主要临床表现有双侧锥体束征,四肢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面无表情,类似震颤麻痹综合征,但患者同时有假性球麻痹,不自主哭笑,行走困难,锥体束征阳性,有的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的痴呆。

5.出现腔隙状态,也称为微梗死,即多发性微小的缺血性坏死,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所致脑血管病中的最常见的病理改变。腔隙状态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如果病变累及要害部位,可产生假性球麻痹伴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伴同侧小脑共济失调、单纯偏瘫等症状。

辅助检查:①血液检查血脂、胆固醇、β脂蛋白、甘油三酯含量增高。②CT扫描可见局限性低密度区、脑室扩大和脑萎缩。部分患者可见多处脑软化灶,或缺血区相应脑实质局限性的低密度影。③脑电图检查有如下5种改变:节律变慢、枕叶慢波增多、低电活动、瞌睡时双额部出现成串δ波、位于颞前及颞中的小慢波及尖波活动。④眼底检查眼底动脉与脑动脉极其相近,若发现有眼底动脉硬化,即可测知有脑动脉硬化。⑤脑血流显像(SPECT检查)可发现部分脑组织缺血较明显,出现相应部位脑血流量减少的征象。

辨证治疗

1、心脾两虚

症状:头晕,头痛,倦怠乏力,心悸失眠,痴呆,心烦健忘,语言不清,情绪不稳,少气懒言,四肢发麻,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薄黄,脉沉细无力。

治法:养血安神,益气补中。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0g,黄芪15g,茯苓10g,炒白术20g,熟地12g,升麻6g,石菖蒲15g,制首乌6g,阿胶6g,炒枣仁30g,木香6g,远志9g,生姜3片,大枣3枚。

大便秘结,加肉苁蓉、枳实;心烦口苦,苔黄腻者,加莲子心、黄芩、夏枯草。

2、心肾不交

症状:表情淡漠,或强哭强笑,沉默寡言,或自言自语,反应迟钝,哭笑无常,语无伦次,多疑固执,健忘失眠,头晕耳鸣,口舌生疮,膝足发凉,大便干,舌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或细数无力。

治法:滋肾养血,交通心肾。

方药:桂附地黄汤加减。熟地12g,山药9g,山萸肉9g,茯苓20g,泽泻9g,丹皮9g,当归12g,川芎12g,五味子9g,阿胶6g,女贞子12g,制附子6g,肉桂6g,大黄3g,黄连9g。小便失禁,加覆盆子、益智仁、桑螵蛸、人参。

3、肝肾阴虚

症状:言语謇涩,语声低微,饮食发呛,表情呆板,步态不稳,行动缓慢,甚则筋脉拘急,四肢抽搐,头晕目眩,二便失控,舌红少津,脉弦细。

治法:滋肾柔肝,息风定搐。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党参10g,山药9g,熟地黄20g,山萸肉6g,白芍20g,麦冬30g,五味子12g,怀牛膝30g。筋脉拘紧,加全蝎、蜈蚣;小便失控,加肉桂、桑螵蛸、巴戟天。

中药:麦冬

4、痰热内扰

症状:眩晕胸闷,泛恶欲呕,心悸而烦,动则加剧,口苦面赤,痰多黄稠,肢体麻木,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芩连温胆汤加减。黄连12g,黄芩10g,半夏9g,竹茹12g,枳实10g,地龙10g,胆南星6g,茯苓12g,瓜蒌12g,郁金15g。眩晕甚者,加白芍、旋覆花;不寐者,加酸枣仁、生牡蛎。

5、瘀阻脑络

症状:眩晕,头痛,痛如针刺,痛处固定,健忘,语无伦次或错语,面色晦暗,舌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益气通脉。

方药:钩菊逐瘀汤加减。熟地12g,当归12g,黄芪20g,赤芍10g,川芎15g,地龙12g,桃仁、红花、牛膝、钩藤、菊花、全蝎各10g,甘草6g。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阴虚者,加生地、枸杞子。

典型病例

马某,男,63岁。患者1年前突然昏倒,经医院抢救后患脑梗死后遗症。现症:反应迟钝,语言欠清晰,下肢活动时乏力,活动受限,胸闷,肥胖,腰膝酸软,大便溏,小便清,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肾脾两虚,痰阻经络。

治法:健脾益肾,化痰通络。

方药:天麻半夏钩藤汤加减。天麻30g,枸杞10g,党参30g,百合30g,半夏9g,竹茹12g,地龙10g,胆南星6g,茯苓12g,牛膝30g,丹参12g,钩藤15g,龙骨30g,牡蛎30g,菊花15g,炒白术30g。水煎服,每日1剂。

取穴:四神聪透百会、风池、绝骨、风市、丰隆、合谷、外关。肝肾阴虚,加太冲、太溪。

治疗3个月后,患者症状基本消失。

附:针刺疗法

(1)主穴:四神聪透百会、风池、绝骨、风市、合谷、外关、足三里、听宫、听会、会宗、头窍阴、耳门。

(2)配穴:肝肾阴虚,加太冲、太溪;心脾两虚,加心俞、三阴交、脾俞、肾俞;心肾不交,加神门、心俞、肾俞、太溪;痰热内扰,加足三里、丰隆、天枢。

(3)操作:太冲、心俞、丰隆,用泻法;四神聪透百会,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用补法。每次选用4~5穴,每日针刺1次,留针3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另有头针疗法、穴位注射、耳穴疗法、梅花针疗法、按摩疗法见于原书中,推送中限制篇幅在此未做展示。

单方验方

1.菊花6g,枸杞子6g,代茶饮。

2.天麻10g,丹参3g,三七花、玫瑰花、菊花各等分,代茶饮。

3.何首乌6g,核桃仁15g,粳米80g。将何首乌、核桃仁研成细末,将此细末与粳米一起入锅,加清水煮粥,可每日代替早餐食用。

4.泽泻20g,鲜山楂50g,粳米100g。将泽泻研成细末,山楂去核,捣成泥状,然后将泽泻末、山楂泥和粳米一起入锅,加清水煮粥,可每日代替早餐食用。

5.莲子、枸杞子各15g,鲜荷叶1张,小米100g,白糖适量。将莲子、荷叶洗净,去掉荷叶的蒂及边缘,待用。将莲子、枸杞子和小米一起入锅,并加入适量的清水,然后将荷叶盖在锅中的水面上,加热煮粥。粥熟后可加入适量的白糖调味。每日早、晚各吃1次。

6.鸡蛋2个,枸杞子、海带丝各15g,食盐适量。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枸杞子和海带丝后,加适量的清水和食盐搅匀,入锅蒸熟即可。此羹可每日吃1次,连吃3个月。

7.女贞子6g,黑木耳6g,红枣3枚,水煎服,连服1个月。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