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就进入“冬眠”,不想出门?
但走遍世界的心依然在寒冬蠢蠢欲动?
那不妨随着电影去旅行,
感受镜头中的风景。
作者简介
seamouse,曾通过各种国际电影节,尤其是欧洲三大(柏林、戛纳、威尼斯)而跑遍全球80多国家的旅行者,从没真正为制片方采过景的小众外景地收集狂。虽然在去了一堆“西班牙横店”、“意大利象山”之后,他也开始觉得去个艺术片里主人公煎鸡蛋以表现焦躁的公寓楼非常没意思了。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意大利·伦巴第
故事背景置于1983年的意大利北部,一位游学的美国学者Oliver,暂住到朋友家的度假别墅。在这个空气中飘散着多巴胺阳光刺眼的美妙夏日,17岁的Elio与Oliver在一同骑车、徒步和考古的短途旅行中,渐生情愫。这部画面清冽情绪动人、并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内四项奥斯卡提名的电影,除了让不少观众觉得再没必要按性向划分类别(这就是一部爱情片)之外,更让人们对伦巴第大区那些不太知名的城镇和山川充满向往。
碧蓝的加尔达湖
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伦巴第就只是一个有着回国前买买买的大都市米兰和漂亮湖区的地方,通过电影,才发现了更多绝美之境:打捞出古罗马雕塑的湛蓝加尔达湖、意大利落差最大的Serio瀑布、巷道阡陌的贝尔加莫上城(原著小说中其实是罗马),以及小镇莫斯卡扎诺——原著中设定于利古里亚海边,也被在克雷莫纳生活的导演瓜达尼诺挪了过来,且用心把一栋17世纪的空置别墅Albergoni,改造成Elio一家的夏日度假豪宅,周围的池塘、溪流和古城,和着阳光一道,雕塑着青春漂亮的情愫。
《冈仁波齐》
中国·西藏
张杨这部创艺术电影票房奇迹的作品,纪录/表演了一场从芒康经拉萨到冈仁波齐的超长距离朝圣之旅。11位藏民虔诚上路,一个四五分钟长镜头开始交待朝圣者该如何滑行般磕长头后,不免担心过程陷入为吃喝拉撒的日常真实而牺牲起伏剧情。
幸好,刻意或巧合安排的剧情,经过控制好节奏的巧妙剪辑,为枯燥的朝圣之旅带出吸引人的故事——有孕妇中途阵痛,赶到县城医院生娃去了;最矫健的年轻人,被滑坡的山石砸伤了脚,而他家这一整年来诸事不顺;运载着帐篷和物资随队伍前行的拖拉机,中途被撞毁,只能变身人力拖车。加上电脑壁纸般的蜿蜒公路、深山河谷等壮丽景色,拖车里婴儿视角看待朝圣大人们的特殊镜头,不但让观众毫无睡意,还被队伍的遭遇和坚韧,激发起一丝感动。
冈仁波齐
这部作品当然远胜于那些浮光掠影的藏区航拍风光片。从剧组角度,他们表现了信仰;从观众角度,我们消费了信仰;从朝圣者角度,他们拥有信仰,虽然其间的韧性和力量,远非电影艺术可以展现。
《第二扇窗》
日本·奄美群岛
日本女导演河濑直美作为许多女文青的偶像,在2014年贡献了一部伴着绝美琉球群岛海景的青春成长故事,古铜色皮肤的少男少女,在粗粝的太平洋海风甚至暴力的台风里疯狂生长,在一次次的骑车冲坡和自由潜水里,吞吐着生命气息,在家人的离去和家庭的重组中,旁观着生命无常。然而,风景之下的生死观,怎么看都有些肤浅刻意,却容易让日本之外的观众自作多情地想象为某种深邃的禅意。
奄美群岛
发酵和发展故事的奄美群岛,位于九州岛南方和冲绳岛北部。群岛国定公园的周边海域,海水清澈透明,能看到色彩亮丽的珊瑚礁及热带鱼,是绝好的潜水场所。电影也以很大篇幅,通过少女的自由式潜水,展现着水下的宁静与雄奇。而地名“奄美”,则是来自过去琉球王国神话中的女神阿摩美久,也让少女那位将逝的通灵母亲,成为海边大榕树下的一种灵性象征。
《旅行》
南美
世界尽头的城市乌斯怀亚,有一座由旧监狱改造的海事博物馆,一侧还未改建的阴冷囚笼区,正是对我影响最大的阿根廷电影《旅行》开头的场景,在左右摇晃、画像频掉的破败学校里,孩子们躲在洗漱间里抽烟、写诗,主人公马丁逃出教室,骑上自行车,穿行于残缺不全的拉丁美洲。
这个年轻人越来越远离了禁锢的教育、摇晃的岛屿、被拍卖的国土和倒退入洪水之中的首都,进入到更为广袤和满布贫苦和冲突的他国土地,变成有毒物品堆放站的玻利维亚山区,深不见底的巴西巴拉伊索金矿,被利马大学生强暴的库斯科印加女孩……
马丁在旅途中三次遇到一个总是一言不发的红衣女孩,马丁问她:“你从哪来?”“你叫什么名字?”“你为什么不说话?”如果把那个虚幻的女孩看成是马丁自己,那他算是在进行一种自我天问,寻求一种人类最朴素问题的答案。“我从哪来?”“我叫什么?”
《逍遥骑士》
美国·新墨西哥
1969年的这部电影,不仅是美国垮掉派运动的经典符号,也是和《毕业生》一道,开创新好莱坞时代的标志性作品。哈雷摩托手们纵贯着美国荒蛮的大西部,其中有一场嬉皮士们泡野温泉的戏,是在位于陶斯附近的格兰德河边拍摄的。画面从彼得·方达赤裸上身,坐在高高的石头上面,听丹尼斯·霍珀讲那嬉皮的故事开始。而如今的河边这几口并没多温的池子里,则是大家一道彻底宽衣,愉快享受天体浴的好地方。
石头池子并不大容易找,离开陶斯市,往北沿64号公路再转东越过格兰德河,开上坑洼泥泞的土路,来到一处悬崖边。这片名为Manby(又叫驿马车Stagecoach)的温泉,还得往山下徒步1.5公里。
《年轻气盛》
瑞士·弗利姆斯
索伦蒂诺着迷于以奢靡的镜头讲述那些自怨自艾的虚无鸡汤。以“看什么都很远”的成功老人视野,替他们追忆青春,并悄声怒斥光之消逝。让我们不禁感慨,人生最后的路程真是如此富裕而虚无吗?
全片最大篇幅都置于瑞士弗利姆斯一家名为WaldhausFlims的奢华度假酒店,这也就满足了导演安置众多虚构权贵角色的可行性:闭关琢磨如何扮演希特勒的加州演员,产生自我怀疑的导演,酒店草坪前打坐着飞起来的喇嘛,威尼斯凤凰剧院的著名指挥兼作曲家,为菲利普亲王筹备大寿的女王特使,以及球王马拉多纳。可惜,剧组收工后,酒店就因巨额亏损而在2015年宣布破产,不过属于该酒店的三座主体物业,依然开门迎客。
《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
克里米亚半岛
普拉尼奥尔斯科耶(Planerskoye)是位于克里米亚半岛东南沿海的一个小镇,或许老一辈俄罗斯和乌克兰人还记得它的另一个名字:科克特贝尔(Koktebel),而这名字已于1944年消失在地图上了。2003年,这个平凡的地名又在电影中得以重生。和同年俄罗斯另一部金狮奖力作《回归》一样,此片也是通过旅程,来探索脆弱的父子关系。
广阔湛蓝的黑海
空气动力学工程师在妻子死后没了工作,与11岁的儿子离开莫斯科,前去黑海边的姨妈家,穷途潦倒的两人靠扒火车和在途经的乡下做临工凑钱赶路。对于父亲,他想要重新获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而显得心理过于成熟的孩子,只想尽快去到目的地开始新的生活。这样的旅途,父子间必然少言寡语,为了带出这种尴尬关系,镜头语言非常安静从容,角色层次的塑造也就显得更丰富。
《地球之盐》
全球
25年前,电影大师维姆.文德斯在一个展览中,被两幅拍摄于巴西瑟拉佩拉达金矿的黑白照片惊呆了。场景里的人,一个个脸孔被沙土抹成一样的漆黑,背着一袋袋沉重的金沙,搭着简易梯子下至见不到底的深渊。这些景象,来自1980年代初从巴黎返乡的巴西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镜头。2013年,文德斯与同样作为纪录片导演的摄影师儿子Juliano一道,通过塞巴斯蒂昂少有的家庭录像、采访视频、跟随新项目拍摄,以及海量的黑白系列旧作,完成了这部满盈着对人类大爱的纪录片。
塞拉佩拉达金矿辛苦工作的工人们
影片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由惊人的黑白照片拼接而成的幻灯片。行走苦难拉丁美洲、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并点燃的油田大火、卢旺达大屠杀、埃塞俄比亚难民、波黑内战……塞巴斯蒂昂这一众冲突题材照片,在给他带来巨大国际声誉的同时,也制造着难以治愈的心灵创伤。
美丽却危机四伏的亚马逊丛林
直至文德斯决定制作这个关于摄影师的纪录片项目后,才有Juliano跟随老爸探入西伯利亚萨哈共和国荒野和亚马逊丛林最后原始部落的高清晰影像,北极熊、海狮、海象、鲸鱼、海鸥、鳄鱼……成了取代尸体、饥饿、逃难、悲伤的黑白照片。影片最后,塞巴斯蒂昂回到从小长大的艾莫雷斯地区,以自己还算不错的积蓄和影响力,试图复原那个已被迅速起飞的经济搞到面目全非的故乡,曾遭砍伐破坏的土地上重又旺盛生长着200万株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