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灯睡觉居然是一种心理疾病?这是这么回事呢?
源于对黑暗的恐惧
开灯睡眠癖其病理实质是对黑暗的恐惧,这种对黑暗的恐惧大半是从幼年期开始的。因为在此期间,儿童们最爱听有关鬼、神的故事,而这类故事的背景、内容及人物的出现,又常常是在晚间或平常人所看不到的黑暗中,以显示神秘性。
久而久之,他们便将对妖魔鬼怪的恐惧与黑暗连在一起,形成了对灯光的依赖,导致不敢关灯睡觉,这是开灯睡眠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次,在某一黑暗的情境中意外遭遇到可怕的事情,或在黑夜做了一个噩梦,这些恐怖的经历未能及时排遣,也可能造成对黑暗的恐惧。
案例分享
有位21岁的男大学生,夜间无论何时都不敢走进屋内的地下室。白天他无所谓,但一到晚上就控制不住,他自己也承认毫无道理,后来发展到不敢关灯睡觉,即使跟别人同住一室也要开灯。而一关灯睡眠,他就吓得哇哇大叫。
一次,父亲强迫他去地下室,他竟昏倒在石阶上。
原来在幼年时,一次他在邻家听小朋友讲了一个有关鬼怪的故事,描写一位巨人,专吃十岁以下孩子的心,喝他们的血,挖他们的眼。听完故事后他满怀恐惧蹒跚归家。当时天色已黑,只有些许星光,虽然离家很近,但是一条荒僻山道,他内心正惊恐着,突然发现一个巨人向他走来,他顿时两腿发软,昏倒在地。
实际上,他所遇见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由城内归来,背着箩筐在黑暗中显得特别巨大。加上这位农民喝了几杯酒,步履踉跄,看起来更像一个张牙舞爪的巨人。他的昏倒并未惊动这位农民,在地上昏睡了足足半个小时,才被家人发觉抱回家,从此对黑暗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夜晚不敢关灯睡觉。
后来,他又听说某家住宅的地下室,一对男女曾做了丑事,被人发现,结果女的羞愤自杀。不道德的行为和罪恶的感觉以及黑暗、地下室连在一起,使他产生了对黑暗的恐惧。
如何纠正开灯睡眠癖
第一: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
我们之所以会对夜晚有恐惧感,认为夜晚是鬼神出没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在认知上存在着极大的错误——我们忘记了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鬼怪的事实。结果,我们白天或许是一个无神论者,可是,一到晚上,我们就成了有神论者,就成了唯心主义者,在心里设想出各种各样可怕的东西来吓自己。这无疑只会加重我们的恐惧感。
因此,要想摆脱开灯睡眠癖,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无论是白天还是在黑夜,都要做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把所有的关于鬼怪的传说统统否定掉,甚至可以通过嘲笑这些幼稚的论调来给自己壮胆,从而消除自己对黑夜的恐惧感。
第二:在黑夜里多想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每当在黑夜里有恐惧感时,如果我们因此联想出更多可怕的东西来,这样只会加重自己的恐惧感。比如,我们觉得黑夜里会有鬼出现,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自己曾经看过的鬼故事,想一些狰狞的厉鬼的形象,这样不被吓到才怪。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暂时不去想这些恐怖的东西,而去想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想一下自己以前的愉快经历,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或是漫无边际的遐想。这样能够有效地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没有时间去想那些恐怖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会对黑夜恐惧了。
第三:系统脱敏法
我们对黑夜的恐惧可以通过系统脱敏法来改变,比如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在黑夜里找个朋友关上灯陪自己聊天,接下来可以找朋友一起关灯静坐,再以后一起关灯睡觉,做到这几个步骤后,我们就要尝试自己一个人关了灯听音乐,然后到关了灯静坐,再到关了灯睡觉,这样下来,我们对黑夜的恐惧就被一步步地消解了。
开灯睡觉的副作用
1.开灯睡觉不仅是一种能源浪费,而且影响睡眠质量。人体生物节律,包括生物钟是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天黑睡觉”是人类生活常规。
如果破坏这常规,夜间开灯睡觉,或在强烈的阳光下睡觉,就会使人体产生一种“光压力”,会影响人体正常代谢功能,包括正常的体内生理生化反应,甚至使人体的心跳、脉搏、血压异常,导致疾病发生。
2.医学科研人员研究证实,入睡时开灯将抑制人体中一种叫褪黑激素的物质分泌,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经常值夜班的如空姐、电信、医生、护士等夜班一族,癌症的发病率比正常人要高出两倍。医学家警告,开灯睡觉不但影响人体免疫力,而且容易患癌症。
3.对婴儿幼儿来说,开灯睡觉尤其不好。任何人工光源都会产生一种很微妙的光压力,这种光压力的长期存在,会使人、尤其是婴幼儿表现得骚动不安、情绪不宁,以致难以成眠,睡眠质量不好。
同时,让婴幼儿长久在灯光下睡觉,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眼部网状激活系统,使宝宝们每次的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深度变浅而容易惊醒。
4.长久在灯光下睡眠,对孩子的视力发育大大不利。眼球长期暴露在灯光下睡觉,光线对眼睛的刺激会持续不断,眼球和睫状肌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极易造成视网膜的损害,影响其视力的正常发育。
开灯睡觉不仅是对能源的浪费,也极大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导致疾病,是一种不好的睡眠习惯。
此外,由“开灯睡眠癖”引发背后的心理障碍更需要我们提起重视。因为,长期心理障碍积累会造成患者精神压力过大,最终导致其他严重的心理精神疾病。
因此,如若发现任何心理障碍,建议及早进行干预,干预越及时,心理矫正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