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资讯 > 道家养生 > 古今内丹学派各家|丹法简述女丹法南北宗

古今内丹学派各家|丹法简述女丹法南北宗

2017-08-25 来源:伏藏道家内丹养生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以上内丹学八大派实乃汇集了中华传统内丹学的全部内容与精华。然古代仙学门派,尚有与宗教紧密联系的,如行符箓之术,存想(神灵)之法,主于法与术者,当不属正统内丹学之列。

  中国内丹学是一门特殊的生命科学。它的最高目的是追求人心性的彻底解放,智慧的与道圆通,和肉体的超原质变化、无限自由、超脱生死。这一独特的生命科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其近两三千年来,坚实的理论根自于《黄帝内经》、《阴符经》、《道德经》、《周易》,以及反映这些哲学思想的伏羲、黄帝、老子、周文王、庄子、孔子等著名代表人物身上。

  中国内丹学同道教一样,对“道”无限崇拜,甚至视老子为其理论的鼻祖和内丹学修炼的楷模。如清代内丹学“西派”创始人李西月(生卒年不详)编订的《张三丰全集》,其“道派”中言,“大道渊源,始于老子。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虽然老子所传甚多矣,其间杰出者尹文始、王少阳又分派别,各有传人。今特就文始言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即唐末、王代著名道士,内丹家陈抟),希夷传火龙(即火成真人,有言姓郑,生年不详),火龙传三丰。或以为‘隐仙派’者,文始隐关令,隐太白;麻衣隐石室,隐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先生隐武当(按:以上关令为职务,太白、石室、黄山、太华、终南、武当,皆为道教名山)……按老子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少阳(东华帝君王玄甫)传正阳(汉钟离权),正阳传纯阳(唐吕洞宾),纯阳首传王重阳(宋王喆,1112——1170),重阳传邱长春(1147——1227),开北派;纯阳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宋张伯瑞,987——1082),开南派”。

  以上是就汉唐之后,以老子道脉为主线,对内丹学某些派别的源流进行的考据。

  其实,在先秦时期,即老子之前与老子时代,从总源头分衍下来的仙学派别很多,加上汉唐以后又从主脉上分衍的派别,仅就内修内炼的内容去认识,《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就分列出:方仙道、行气派、房中派、辟谷派、胎息派、积善派、丹鼎派、金丹派、剑仙派、内丹派、清净派、阴阳派,以及文始派、少阳派、北宗、南宗、东派、西派、中派、伍桞派、三丰派、三峰派、青城派、武当犹龙派、龙门派、华山派、武当榔梅派、南无派、嵛山派、遇仙派、随山派、隐仙派、广慧派、阎祖派、南宫派、金山派、西竺心宗、云巢派、天柱观派、金鼓洞派、桐柏宫派、碧洞宗、霍山派、觉云派、净明道等等之多。据民国年间(1911——1949)北京白云观保存《诸真道派派谱》记载,时武当张三丰一脉就有十几个派别。

  虽然内丹学的派别如此众多,但我们只要沿其汉唐以来的主脉,找出几个派别,就能括其内丹学全貌。这些派别共有八大系,分别是:北宗、南宗、中派、东派、西派、伍桞派、三丰派、清静派。

  现对八大派系简介并评析如下:

  1、北宗

  北宗创始人为南宋长安人王喆(号重阳子)。为“少阳派”法脉,东华少阳帝君王玄甫传正阳子钟离权,钟传纯阳吕洞宾,吕传燕相刘海蟾,刘传王重阳,道史称北宗“五祖”。因王重阳立派理论有“识心见性全真觉,知汞通铅结善芽”之“全真”之说,故后来又称北宗为全真派。

  全真派的修炼特色是先性后命。即以“识心见性”为首务,以炼心炼己为基础,“知汞通铅”,炼汞摄铅,以达性命合一。例如我们拿电作个比喻,人的命就好比电线里的电流,人的性就好比电线上安装的许多插座上插的电器,如电灯、电脑、电扇、电话等等。“先性后命”修炼法,就是将电源插座上插的一切电器(性)插头都拔掉,使电(性)一点都不消耗,归于电源(本性)之上,与电(命)合一。性如此则像电一样,不断积蓄,低压变高压(生命能量与智慧增升)。电压高达极至,会发生强大电核反应,如特大暴风雨到来时撕裂天空的大闪电。这等于内丹修炼的最终结果“粉碎虚空,与道合一”。但这种结果是受自己主宰和操纵的。它首先建立在性命合一,生命能量非常强大,如果不愿消失自己的个体生命,其个体生命就可以无限延续,甚至可以分化,具有超越常人的特异功能。

  关于先性后命的修炼要旨,王重阳说:“诸公如要真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莫打座,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静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重阳全真集》卷十第二十)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的马钰(丹阳,1122—1183)说:“清静者,清为清其心源,净为净其炁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故情定而神明生焉。炁海静则邪欲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实焉。是以澄心如澄水,养炁如养儿,炁秀则神灵,神灵则炁变,乃清静所致也。”(《丹阳直人语录》)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后来开创“龙门派”广继法嗣的丘处机(长春)也说:“吾学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长春祖师语录》)

  北宗的先性后命修持法,显然是受到佛教禅宗“明心见性”的启示而开创的一种下手新方法。当然,我们不能说在此以前,内丹家们的修炼不讲修性炼性。不过在此之前,修性炼性是兼融在命功之中,并没有如此被单列出来,且作为首功进行。这可谓是内丹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但内丹学北宗毕竟不同禅宗以见性为了当。同样讲求性命双修,神气相合。如王重阳说:“气神相合,谓之神仙。”(《重阳教化集》卷三第十二)丘处机在《大丹直指》中进一步说:“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

  仔细分析北宗,“先性后命”修持法,理论上确为优秀。因为人一旦能明心见性,得丹结丹易如反掌。但在实践上,这种修持法不具有唯一性。因为修性炼性对于每一个内丹实践者来说,都是一件异常艰巨的心灵解放工程。世上只有极少大慧大志之人(如北七真)能在短时期内(十年八年或十年二十年)能证得明心见性之果,大多数人则可能要付出数倍数十倍的时间和意志,这对于许多中老年入道的人,和对于病弱入道者,就非常的不适合。让他们也如此先性后命,只怕性未炼好,命已不复存在。所以从北宗的传承情况看,入道者入道时大都很年轻,也不是疾病缠身之人。所以笔者认为,北宗的这种先性后命的修持法,适合于年龄既年轻心性又极颖慧之人。当然,北宗在性学上的修持理法值得每一位内丹实践者去学习。

  另外,北宗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出现有习阴阳丹法的支脉,也逐渐广泛吸收各派精华,此当另论。

  2、南宗

  南宗创始于北宋张伯端(字平叔,号紫阳,浙江天台人,987—1082),因该派流传于南方地区,传人也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以张伯端之号又称紫阳派,以地域又称天台宗。

  张伯端得内丹法诀于刘海蟾,得诀而作《悟真篇》,传法于石泰。石传薛道光,薛传陈楠,陈传白玉蟾。道史称此五人为南宗五祖。南宗五祖中,张、石、薛、陈四人皆非道教中人,自白玉蟾始为道士传法。

  南宗为“先命后性”的修持法脉,其传承为清静与阴阳双修两种方式。清修法诀为白玉蟾所承传,并有发挥。阴阳双修法诀始露自张伯端之弟子刘永年(另一弟子为石泰)之《三乘秘要》。一般认为,南宗以阴阳双修为正宗。

  有关南宗“先命后性”要旨,张伯端《悟真篇》言:“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收取满堂金。”这里讲到,“虚心实腹”是性命双修功夫,然因“虚心”先要“识心”,这步功夫比较艰巨,不如先从命功炼起,打下生命基础再去炼性。明彭好古对此诀注解说:“虚心为性功上事,实腹为命功上事,二者俱有深义。然人心浮动,如何得虚?不若炼铅服气,先实其腹,使金精之气充溢于身,然后行抱一之功以虚其心,则性命双修,形神俱妙,而大修之事毕矣。”(仇兆鳌《悟真篇集注》)与北宗“吾学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宗认为“直精与元气,此是大丹基”(石泰《还源篇》)。南宗不是不重视性的修炼,而是认为,只有先保住命基,才能为“了性”创造条件。故其将炼己修性放在最后阶段。

  南宗的清修理论认为,人之一身乾坤阴阳俱足,不必外求。如白氏清修法脉的传人俞琰在《易外别传》中认为:“人知吾身自有日月,则往来不穷之妙只在吾身,而不必索之高远矣。”白氏直接阐法曰:“自耕自种自烹炼,一日一粒如黍然。”(《道藏辑要·白真人集》)

  南宗的阴阳双修理论宗承于《周易参同契》,认为人的元气亏损从同类异性采补最为便捷。特别年老体弱之人,若走清修的路子,可能要花若干年才能在体内聚积起元气来,那时身体早已等不及了。如从同类采补,就如同老树嫁接新枝,新生有望。张伯端在《悟真篇》中直讲:“竹破须将竹补宜,抱鸡当用卵为之。万般非类徒劳力,争似真铅合圣机。”此与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之“同类易施工,非类难为巧。欲作服食仙,当以同类者”同出一辙。南宗阴阳双修法诀分为三乘,中、下乘行“体交法”,上乘则行“神交法”,皆为双修双补、利己不损人之大法。与世之采战御女大有分别。因其易被误解,故南宗历代阴阳派大家皆不肯轻泄其诀。不过此法当今已非为难知之秘,只是门外人不得知其法要细微而已。

  南宗与北宗,大约在元代基本实现合流。这说明,丹法门派的特色与其传承对象的关系都不是绝对的,会随着时代和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与时相适,与人相适。

  3、中派

  内丹学中派始于元代,公认由李道纯(号清庵,别号莹蟾子,字元素,生卒年不详)开创。由于其丹法理论倡导一个“中”字,后人故称为“中派”。其代表著为《中和集》。明朝时尹真人(姓名不详)著《性命圭旨》,清朝时黄元吉(据称为明尹真人之弟子)著《道门语要》、《乐育堂语录》,其理论都对“中”有所独钟和阐发,故被后人也一并列入“中派”体系。实际中派这个派别,乃是内丹学实践上的一个学术理论观派别,实无辈谱宗传。

  李道纯的传道活动始于元初,按其宗传,出自南宗白玉蟾门人王金蟾的门下,应为南宗嫡脉。但他以清修为务,且自称其宗脉为“全真”,故为江南之最早的全真道士。故可令人推测,此“全真”之义并非完全是北宗的门派“全真”之义,应是古丹诀“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全真”的丹法观念,另具有儒释道理论互融“全其真理真法”(作者语)之义。

  中派鲜明的理法特色,首见于《中和集》,其对“中”的表义大致分为三层:一、“中”是道;二、“中”是法;三、“中”是窍。如《中和集》云:“‘中’存而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封锁不‘中’,故谓天下之达道。”这是指“中”即道。又云:“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这体虚静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而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这是指“中”是法,也是效益。又云:“夫玄关一窍,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但著在形体上都不是,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出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明矣。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曰:‘不思善,不思恶,正凭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此释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教所用之‘中’也。”这是指‘中’即玄关一窍。

  对此“中”义,尹真人《性命圭旨》阐发为“无极之极,真中也。故曰圣圣相传在此中。此‘中’就是尧舜‘允执’之中,孔子‘时中’之中,子思‘未发’之中,《易》之‘黄中通理’之中,《度人经》之‘中理五炁’之中,释迦之‘空中’之中,老子之‘守中’之中”。并发挥说:“若曰中有定在者,在此中也。若曰中无定在者,乾坤合处乃真中也。”黄元吉在《道门语要》中则干脆说:“细論吾道,始终只是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炼精而化气;终而守无形之中,以炼虚而合道。”

  有人认为,中派之法即如清又一中派人物闵小艮之“中黄直透”法,不用后升前降,有用开合等。对此笔者则不以为然。我认为,中派的特色就在于以“中”说理,以“中”说法。“中”即不偏不倚,能使铅汞合,龙虎交,大丹结。那么,把“中”换个方式说,也可以名为“太极”。故张三丰的丹法即“太极丹法”,是用“太极”代替了“中”。换句话说,我们也可以再改用“易”来讲论丹法,可以将“中”与“太极”都包含进去。

  虽然丹法门派中确有清静虚无之静法,和“中黄直透”之法,但这似与中派从哲理上论中用中不是一回事。“中黄直透”大约是重守有形之中;而中派人物从尹真人的《性命圭旨》到黄元吉的《乐育堂语录》卷三,对于周天运炼中,采药、进火、退符、沐浴等有细微的技术指导法要。如《性命圭旨》中关于“顺逆三关说”即有云:“初关炼精化炁者,要识天癸生时急急采之。采之时须以徘徊这意,引火逼金。所谓‘火逼金行颠倒转,自然鼎内大丹凝’。中关炼气化神者,乘此火力炽盛,驾动河车,自太玄关逆流至天谷穴,与神合,然后下降黄房,所谓‘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上关炼神还虚者,守一抱无,以神归于昆卢性海。盖三关自有为入无为者,渐法也;修上一关兼下二关者,顿法也。若径做炼神还虚者,工夫到虚极静笃时,精自化气,气自化神……”可见此中派仍有“以有为入无为”之法。

  又如被视为中派精华之作的、明李虚庵(泥丸)口授、无名氏述、清闵一得重篡的《泄天机》,其“筑基全凭槖籥”一诀中言:“则其下手也,必先立基。其立基也,必自调心始。心调气和,则可冀造真息。真息也者,盖即南华之踵息,泥丸谓之胎息之由,而籍意到,未造自然。一成胎息,则直与天地合德,而中无容心处,呼则随呼,吸则随吸,一如槖籥。……直息既调,意到即现,阖开自如,不假意念。只须依法开接上下鹊桥,微以胸膈撑开,将心中之气降下少腹,存于坤宫中极,谓之虚心实腹。两手将肾茎并阴囊兒捧使热,若举更妙。……迨到丹田火炽,两肾汤煎,约径九息,乃以意引,穿闾后透,自得五龙捧圣之验……”由此又可看到,闵子的“中黄直透”不过是一种丹法原则,下手之中的相关阶段,仍是有作有为。所谓“中”,乃遵道而行,全无主观偏执的行为罢了。

  中派丹法总体是以法修为旨,但《性命圭旨》中也披露有“三家相见”的龙虎丹法。

  4、东派

  内丹学东派开派于明嘉靖、隆庆年间,创始人为陆西星。

  陆西星(1520—1601,一说1606),是朝扬州兴化县人。字长庚,号潜虚,又号方壸外史。少为秀才,才华出众,名重乡郡。因九试进士不中,遂弃儒为道士。自称嘉靖二十六年(1547)吕洞宾下降其北海草堂,亲传丹诀,遂得内丹真传。上承钟吕道旨,主张男女双修,并著书立说,开创丹法新门派。然而不立宗门。后人称为东派。(按:详考东、西、南、北、中之内丹学五派,惟中派是以其不偏不倚的“中”之哲理立派,其他四派皆是以地域而立。然此地域又不是全按一个统一标准所划分。如北宗之“北”,是按创立地处于中国北方而言;而南宗之“南”,则是以地处长江以南而言;东派之“东”是按地处中国之东而言;西派之“西”则是与东派地域相对而名。)

  东派所主张的男女双修,是根据特定的修道对象而言的。也即是为特定的修道对象而设,并非说这种丹法适合于每一个入门修道者。这特定的对象就专指已破体的中年或老年人。是一种极为便捷的筑基法门。打个比方说,已经破体之人,与未破体之时相比,就像父母早先给了你一笔足够一生使用的存款,未破体的青少年男女,就等于这一笔存款丝毫未动,奠定了雄厚的生命开支之基础。而已经破体之人,特别是因为破体已经导致身体病衰的人,就好像父母给的一笔存款,花销无节制,且有减无增,积蓄眼见越来越少,无法往后过日子,生命开支的雄厚基础遭到不同程度的严重破坏。可见,若是一个未破体的童贞男女,显然不必行此双修,盖因“童初之人皆胎也”。已有仙胎之基,故不必筑基。再换句话说,若以孤身清修去筑基,简便固是简便,但这就像做生意已经亏得一塌糊涂,身无分文,再想把生意做起来,做红火,本钱从何而来?若靠每天出力气打工挣钱,不但挣来者少,加上天天还要开支,或有积蓄也少得可怜。如此积蓄到何时?或一日积蓄未足,生命早已难以支撑下去。而双修法就像生意虽已亏得一塌糊涂,身无分文,然你却有深刻教训,欲立志新创大业,恰这时又有有钱有势之善人相助。可谓昨日一贫如洗,今日得助一夜又成富翁,生命之基础很快就得以奠定坚固。又按三元丹法而论,天元、地元得之它物,采炼服食过程异常艰难,而取之人元,其理亦一。且“此般至宝家家有”,甚是便当,可谓捷径。

  东派阴阳双修的法门实承南宗一脉,并认定古丹经言“阴阳”,实指男女,并对其理论进行阐发。如陆氏在《金丹就正篇》中言:“金丹之道,必资同类相合而成。阴阳者,一男一女也,一离一坎也,一铅一汞也,此大丹之药物也。夫坎之真炁谓之铅,离之真精谓之汞。先天之汞积于我,先天之炁取于彼。何以故?彼,坎也,外阴而内阳,于象为水为月,其于人也为女。我,离也,外阳而内阴,于象为火为日,其于人也为男。故夫男女阴阳之道,顺之而生人,逆之而成丹,其理一焉者也。”

  东派虽主阴阳男女双修,但与其他房中采战截然不同,主在“凝神聚气”,促成彼我神气相交,达到双补双修,被认为是上乘阴阳丹法。明末孙汝忠、清人傅金鍂等为此派之支流。

  从东派力主阴阳同类双修的情况分析,一是当初接受丹法,传法之师乃是根据陆民之情况特设阴阳同类丹法相传,经实践验证确有意想不到之奇效,陆氏乃备极推崇;二是陆氏未得他种丹诀,或对他种丹法知之皮毛,故认为阴阳双修乃为最高法门。实为南宗诸法共用体系分出来的一个单法单用并有所建树的支流。

  5、西派

  内丹学西派创于清朝嘉庆至咸丰年间,创始人李西月。李氏,字涵虚,号团阳。四川乐山长乙山人。少时从学于李嘉秀九峰书院。及长,自称曾遇张三丰,得授秘传丹法。后又称于峨眉遇吕洞宾,得钟吕金丹真髓。修炼经年,得证丹果,遂与江浙的东派相对,开创是西派,立辈谱九字:“西道通,大江东,海天空”。著作甚丰,尤因重新编纂刊行《张三丰先生全集》,对历史的贡献颇大。

  西派丹法的特点是清静与阴阳合用,不仅理论阐述更为详细通俗,也使操作形式更为兼融,利于推行,故在清朝内丹学界影响很大。

  笔者认为,无论西派的创始人李西月是否直接受诀于张三丰,这都无关重要,但其丹法思想和丹法要诀源于张三丰一脉应自无疑。惟与三丰派不同之处是,张三丰是一位天地人三元丹法综合修炼的大家,全方位地继承了中华仙学内容的精华,而西派则是继承了人元(清静、阴阳)丹法的精华(或称继承了上品人元丹法)。西派清静与阴阳合用,其对象也是针对破体的中老年男女,因其本元亏损,自身不能具足铅汞二物,才求之于彼。

  但阴阳丹法虽“一时辰内管丹成”,异常简便快捷,但若无炼己功夫作为保证,其阴阳双修就是一句空话。故西派功夫基本分为两步,第一步主清静自然地炼己,第二步主阴阳互用。功法层次多,如筑基分小筑基、大筑基;炼己分内炼己、外炼己。炼心法分为九层,药物分三层,炼功分五关等。

  西派的清静理论与虚无派相似,认为“心为一身之主,神为三品之上乘。惟心与神是二是一,不可不辨也。……故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下手学道者,必摄念归静,行、住、坐、卧皆在膣子里,则守静始能笃也。盖有念为妄心,无念为真心,人能收念于平日,而还其所止之地,乃能专心于临时,而坚其入空之基”(李西月《道窍谈》)。这里清心寡欲与虚无丹法一致,但有具体操作方法。如入静之法是先去欲得静心,因心静得神清。又有“行、住、坐、卧皆在膣子里”。为加强高心与入静并与生理发生关系,李西月借用陆西星调息之法,曰:“调息之法,自调心始;凝神之法,自调息始。”这其实未超出张三丰“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凝神入气穴”的丹诀要领之外。

  李氏认为,能得真清静,则水自然清,火自然生,神自然交,气自然合,风自然正,车自然行,抽自然抽,添自然添,退自然退。此与虚无丹法在特定阶段的境界追求是相同的。

  但西派是在一旦做到了清静自然,就要求之于彼,行阴阳双修法。作为男女一方,女子铅,男子汞,在自身称作内药,在彼身称之外药。以内药求外药,内外相合,利用相生相克的化学反应,始能养炼成大丹。

  依笔者的推断,仙学的最昌源头,名种丹法都是独立创兴的。但起码在五千年前,将各种丹法充分加以利用,从事综合修炼,对于有条件、又具广博胸襟的仙学家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钟离权、吕洞宾、张三丰便是后来综合修炼的大家。但这些大家因时因地因人施教之故,某些后来人就不可能得到全诀全法。或得全诀全法,因时因地因人不同,又不能全部公开、全部实行。这些原因的限制,便形成了后来的门派特色现象。如南宗得传有清静、双修二法,但二法在传承中分法衍流;如东派力主阴阳,实宗南宗双修真脉。而观西派的方法,乃从人元之法上还原了早其综合修炼的情势。

  这里尤当指出,有些学者认为,内丹学的出现乃是汉唐以后的事情。这是十足的外行见说。不过是“内丹”术语的出现确系始自汉唐以后。而内丹学的广义名称是仙学,仙学衍流到内丹学时代,实是从外丹烧炼学上得到了一些理论与方法阐述的启示,使难以用语言表述的仙学人元修为内涵得以能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去阐述,去衡量,这实为仙学发展史上的伟大贡献。纵观内丹学历史,越到后来理法越科学、越系统、越醒透,但这都只能说是后人的新贡献,而非创始。

  6、伍柳派

  内丹学伍柳派由明末清初的伍守阳、柳华阳二人所开创,自奉为北宗龙门嫡嗣。伍氏自署龙门派第八代弟子。伍柳派所嗣北宗清修法门,并继承和发扬了王重阳开创的道教全真思想,但在修炼方法上,与北宗先性后命的操作技术不一,提倡性命兼修,神气并重。这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徐兆仁先生在《东方修道文库·伍柳法脉》前言中所言:“伍柳派在修道理论与方法的阐述中,贯彻了一条由浅入深、直接鲜明的原则;并且努力破除陈规陋习,将内修的工程节序及各个关键环节的真机密诀尽数传出,暴露无遗。这就使得初学者能够委快地摸到大道的门径,少走许多弯路;即便有造诣者,亦可从其中探得大道神髓,攀登上乘境界。”

  伍守阳(1574——1644),明朝末年江西吉安人。原名阳,字端阳,号冲虚子。按《仙佛合宗语录·伍真人修真歌》记述,生而聪颖超常,十岁即奋志经学,遂得王重阳道言七篇;十三岁即生求真入道之心;十六岁即可披阅文章,并对习儒进仕感到厌倦。自二十岁断除名利,彻底弃儒从道。他十九岁时(即明万历二十一年,时1593)得曹还阳亲传丹法,遂遍阅仙圣之书,又参悟真谛,始著《天仙正理》与《仙佛合宗》,后又师事李泥丸,王昆阳,为龙门派传人。

  柳华阳(1736—?),清代洪都(即今江西南昌)人,起家科第,但自幼好佛,后出家为僧人。因未了慧命合彻之旨,又出佛皈道。得遇伍冲虚真人及壸云大师,传以金丹大道秘诀,自感豁然了彻,乃知慧命之旨乃自家本来之灵物,遂著《慧命经》、《金仙证論》。因其师事伍冲虚,且丹法理法悟见与实践与伍氏相同,且著述与伍氏有互相参辅之特点,相从者其众,影响广大,故与伍氏被合称伍柳派。

  笔者认为,伍柳派在内丹学上的贡献最突出者有三:

  一是打破了宗教间人为的障碍,揭示了儒释道三教在内丹学修炼中的异名同实之内涵。如柳华阳《慧命经》第九章“集说慧命经”开头即言:“慧命者,乃如来当初所取以示人之名也,是西方之梵语,中华曰人之本源,儒谓之先天炁也……漏尽者,即世尊以示阿难所修之名也,亦是西方之梵语。中华曰走漏,儒谓之走精,医谓之泄元炁,而漏尽即慧命之所化,当其未动之先,本是命也……”并认为佛门的修炼正宗大藏之教与道家基本相同,“有权法,有实法,有无为法,有有为法,岂可一概论之?是在人之学与不学耳。所以然者,性命双修之道即在其中矣”。并在丹诀中就大量的佛教用语以道儒二家的名词及修炼次第作解释。

  二是将古代丹法的隐秘尽所知者一一明白无误地披露,使内修真相大白于天下。

  这里试举一例:世人皆知,武当道教供奉的是玄天直武大帝。在武当山道教中有关于真武大帝的许多传说,许多道教建筑也与传说的事件相关。这些传说都是围绕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炼而形成。其中有个传说说,真武大帝在南岩修满四十二年,有一次他师父紫元君化为一个仙姑以色情挑逗他。真武不为所动,反怒斥山姑。山姑羞愧,无地自容,乃扑岩而死。真武见一怒之下竟害死一条人命,深悔不已,故也纵身扑岩,愿以一命抵一命。谁知真武这一扑,却有五龙将真武从半空捧住,扶摇而上,乃升帝位,得圆道果。笔者以前在对武当传说及与传说有关的古建筑进行研究时,曾判断其可能是道家文化和仙学养生文化一些寓义的隐示,并撰写过此类文章。但基本上只是推测,没有足够证据。后来及阅伍冲虚《仙佛合宗》,令人拍案叫绝,疑云顿消。

  如“门人问答”一章载:

  问曰:“此五龙捧圣之喻,亦喻古人乎,抑今日之喻也?”

  答曰:“前玄帝证道于轩辕黄帝五十九年甲子岁,当离凡质以养神胎之际,用此法留为法象于武当山,号舍身崖,超脱凡质也,曰五龙捧圣入圣位也。喻此以示后人,度人之心何殷也!故修仙传道者得闻而谓,恶无闻也。岂虎皮座张真人静虚幽栖于武当?其后口传于芦江李虚庵,虚庵口传于南昌县武阳里之曹还阳,口授至我及汝父真阳。得与闻者还有熊秀庵名守虚,邓绍光名守空,皆新建县西山之仙种也;并曹还阳之子希名、守玄者数人……”

  以上所谓“五龙捧圣”就是七日采大药服食过关之中,大药从督脉升时,因有走失之危险,需要道伴以手抚摩,关键处捧辅而行,方能平安升入泥丸,得升“帝位”。如此将道门隐语明白解释,在伍柳派丹法中比比皆是。

  三是下手次第系统、具体、明细,讲解通俗,使无师自修者更具可操作性,利于内丹学的推广普及。

  如伍冲虚《天仙正理》篇分九章,所列先天后天二炁、药物、鼎器、火候、炼己、筑基、炼药、伏气、胎息,下手层次分明;又如《仙佛合宗》乃换一角度从性命双修讲法,设九章,列“最初还虚第一”,依次“真意第二、水源清浊真丹幻丹第三、火足候止火景采大药候天机第四、七日采大药天机第五、大药过关服食天机第六、守中第七、出神景出神收神法第八”,到“末后还虚第九”。这种设置比北宗先性后命只适于极少数慧命条件的对象相比较,则有了更为广大的适应对象范围,实将内丹学由人为地引入象牙塔之后,又将其解放出来。如柳华阳的《慧命经》,则又用绘图的方式,使内丹修炼的内涵与隐秘解剖得更为直观明白。

  另外,伍柳派的丹法虽主要讲清修法,但显然是特为少壮或尚未病衰之人所设。对老迈病衰之人,仍倡导实行阴阳栽接之法。如《仙佛合宗》“门人问答”中举有此说:

  太初一问曰:“修真功夫如何起首?”

  伍子曰:“少壮之人神炁动静循环之机速,阳生之后采取烹炼,所谓‘一阳初动,中宵漏永’是也,乃有药而行火也。老迈之人神炁衰,谓之老来铅汞少者,则动静循环之机迟,则‘敲竹敲琴’,为‘唤龟招凤’之权法,而后阴极阳生,即谓‘拨转顶头关棙消息’者是也……乃火先而又生药行火也。此起首玄妙天机,而世人不得知者有如此。……”

  今学术界有人评论伍柳派,认为其丹法过于繁琐,似乎操作起来显得太麻烦。这是外行见识。岂知“大道至简”,是在大道之本体性如此,修炼大道则要以不简之探索手段与方法,最后达到至简之境界,其过程相对必是繁琐的。古丹经之简,正如《天仙正理》所云,“皆详一而略一”之故。比如《阴符经》说到大道至简至易,有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毕矣”。看起来确是简单,然怎样“观”,怎样“执”,或这一“观”“执”过程,却不是简易的。有人听上乘丹法可顿超直入,即欲坐而得道,实为懒汉抽机商之心态。实际上,所谓上、中、下三乘之法,乃为上中下三种根器人而设。上乘根器之人可免去下乘之法,顿超直入;而下乘根器之人娄难使用上乘之法。此又题外言也。

  7、三丰派

  三丰派,即张三丰派。这里所指张三丰乃元明之际的武当丹士张三丰。(按:历史上曾有三个张三丰(峰)。一为《神仙鉴》所载刘宋时张三峰,号朴阳子,传房中御女三峰采战之法,正统丹道家深恶痛绝,因元明张三丰原名三峰,后知其故避“三峰”不用而改三丰。二为北宋徽宗时武当内家派创始人张三峰。三为元明之际武当丹士张三丰,为丹道大家,开创有“太极丹功”一脉,且为太极拳之创始人。此派流传甚广,影响颇大,故称三丰派。)

  张三丰,辽阳懿州(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人,生于元定宗丁未二年(12447),卒年不详(按:清汪钖龄编《三丰先生传》“序”中言其官察四川剑南时,曾遇张三丰面示提警,并赠丹诀。以此推算,时张三丰已近四百五十岁)。懿州富翁张仲安第五子,生有异貌。幼多病,送碧落宫出家,遂愈。教习道经,过目成诵。十二岁还家,专究儒业。中统元年(1260)举茂才异等,遂列名上闻,以备选拔。至元甲子(1264)秋游燕京,声名日隆。平章政事廉希宪异其才,奏补中山博陵(即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令。后因父母双亡,遂绝仕意,奉讳还乡,研修道业。时有邱道人点化,遂束装出游访道。往来名山大川三十年,未遇真师,乃居陕西宝鸡山中。延佑元年(1314)六十七岁,入终南山,得遇陈抟弟子火龙真人(有言姓郑,有言姓贾)传以三元真法。泰定甲子(1324)春,游武当,调神九载,道始成。从此以武当为居地,隐显四海。至正十九年(1359),侨寓南京,传沈万三地元黄白之术。复于宝鸡金台观阳神出游。元末明初居武当,著述丹经,研习太极拳法,后传弟子众,周真得、杨善澄等被称“太和四仙”,孙碧云、李素希等开“武当榔梅派”。并将太极拳传民间弟子张松溪(后入武当道门)、张翠山等,广传江浙一带,发展成为南派太极拳;又经下代弟子传山西王宗岳,再传河南温县赵堡蒋发,衍演发展了赵堡、陈、杨、武、吴、孙、郝、李等北派太极拳。于本山则代有相承为“犹龙”等等之本山太极拳,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武当道总徐本善集其大成。

  张三丰之后,其丹派支流形成有三丰派、三丰自然派、三丰邋道派、三丰蓬莱派,犹龙派,榔梅派等十余个派别。张三丰得道后,以内修金丹、外示神拳声名天下。自明朝太祖朱元璋始,几代皇帝慕名寻访,终不得见,封号甚多,并于武当山特建遇真宫以奉。

  道家丹法有天、地、人三元之别,自古历代丹家偏得其一者多,兼得其二者稀,悉得其三者罕见。故历代丹家多因偏得其一而识见偏执,每以已所一得为至上,往往排斥他们之法。据考,魏晋之后,惟许旌阳、吕洞宾、陈抟、张三丰等人悉得其全。

  关于三元丹法,历来虽归类方法不一,但内容概莫能补;地元乃指动植丹与金石丹;天元乃指以金石所炼之药金为神室,采日月天地精华所得有质无形之大丹。张三丰悉得其全者即为此三元丹法。

  天元丹法所得之大丹,“如黍米一粒,落于地上则金光烛天”(张三丰《服食大丹说》),有质无形,人人可服。服之肉体立刻炁化,聚则成形,散则化炁。张三丰当年所传沈万三乃地元黄白之术,可作道资,可造神室,但不可服食。后沈万三遇难充军云南,遇张三丰。张三丰赐丹与全家人服,皆轻举登仙,此乃天元大丹。此丹法今已成绝响,不存人间。但它的客观事实存在不容置否。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写世界科技史的时候,还专门提到中国明代张三丰在化学方面对人类所作的伟大贡献。

  地元丹法大致分三类。一类是单方类,采用自然界单一的珍奇物类稍作加工服用。如千年人参、何首乌,或某些菌类、石胆等;一类是用名贵珍稀植物的某部分(动物如麝香、犀牛角等;植物如黄精、茯苓等),混合加工炮制成丹药服食;一类是用各种矿物(如朱砂、水银、硫磺、戎盐等)烧炼而成丹药服食,或烧炼成“点石成金”的药物或金属以充道资、以造神室。

  有关地元丹法,在《张三丰全集》里仅有少量涉及,未有详诀。盖因人元丹法可书之于文,非经修证,得文如同盲人摸象。唯地元、天元乃身外可以技术操作,若有条件,人人可行。但关乎大道天机,不能书诸文字,外人难得其详。纵门内弟子,也需经过百般考验,确系承道之人,方能盟誓以授,口口相传,不留文字。或以奇特符号、文字存诀,外人见之也不得知。

  关于人元丹法,因张三丰始得真诀时已六十七岁,年近老迈,故火龙真人传与清静与阴阳兼修之法,先炼己以铸剑,次以阴阳双修栽接命室,后以清静了道。

  除开天元、地元于张氏所得不可详知,张三丰在人元丹法上可谓有独到的理法造诣与创新发展。一是从丹法理论上倡导三教圆融之说,并以太极理论对丹法加以阐发。如《大道论》云;“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认定太极是万物发生的根本;“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认为只有太极之动才是自然造化趋于生生不息;“人能率其(太极)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太极内含一阴一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者,修此阴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张三丰的太极理论,既适于清修,又适于同类阴阳双修。二是在丹法上,不仅使清修与阴阳兼融,发挥速效,而且发扬了动静兼炼的道家养生传统,并创立成为一个明显体系和门派特色。这种动静兼炼就是将前辈道家传承的吐纳导引养生术与自卫防身之武术揉合一起,并汲取释儒医家武技养生与经络学说,创编为一种体现太极哲理内涵的拳法,作为内丹筑基的动功,避免了一些道人修习内丹下手即静坐导致的经络不通、血脉不适,反而产生疾患的弊端。同时这种拳法在不违背养生原理和道德品行的前提下,又能发挥御敌防身作用,后来竟能成为一门相对独立于丹道之外的武学体系,名曰太极拳。而今已成为全世界人民都喜爱的健身养生运动。三是丹法特别是对于清修法一门,阐述上深入浅出。如他对下手法提出“调息凝神,凝神调息”,甚为简捷有效,且不会出偏;提出进入功态务必“一枪下马”,免再争战,确为高论和经验之谈。对“河车”运转,提出让学者分辨“河车初动”与“河车真动”等等,不一而足。似由张三丰时代以张三丰为代表开创了仙学隐语明说的新风。

  三丰派的阴阳双修法诀,虽未能公开传世,也未能公开集中收入他的文集里。但在《张三丰全集》中的许多丹诗里都露有端倪。《无根树》道情诗二十四首被公认为是阴阳双修的丹诀。再如,《大道论·中篇》有云,“此金丹灵药,非世间之所无,非天上之不可得,只在于同类中求之,乃生身固有之物也”,“故作金丹之道,与生身事同。但顺则成人,逆则成仙,顺逆之间,天地悬隔。只要逆用阴阳,自然成就,并非邪径旁门也”;《玄要篇·大道歌》:“剑已全,采真铅,采取鸿蒙未判先。若还采得后天气,只是将他命苟延。二七时,有真机,神州赤县当求之。法财两周若求得,就好切思细详别。粉红云,野鸡色,唇若涂朱肤似雪……”;《金液还丹破迷歌》云:“此药虽从房中得,金丹大液事不同”;《龙虎还丹指迷歌》云:“男配女,阴配阳,交媾分明战一场”;《注<九皇经>三月生魂金丹三还一返歌》云:“不用神交与体隔,只用上呼下吸两口说”;《金丹诗三十六首》“炼己下手”云:“拿住龙头收紫雾,凿开虎尾露金光”;“先天大药”云:“世人问我难回答,遥指天边月出庚”等等,俱是阴阳丹法之秘诀。

  三丰派公开的丹诀,不象《性命圭旨》和伍柳法脉那么系统,除门中弟子可得全诀外,其他皆是随缘说法。然张三丰随缘说法的丹论、丹诀、丹诗,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披露丹秘之醒透,都是划时代的。细心人若按下手次第将这些散文穿连成体系,清修法奥秘显露无遗矣。

  8、女丹法派

  所谓女丹法派,其实指的是专供女子修习的各种丹法。

  根据历史情况的分析推论,女子丹法的成熟应早于男子丹法的成熟。因为在五千年之前的相当漫长的一段时期,是以女性主宰家庭与社会的,那个时代被今人称为母系社会,或言女权社会。在此种“性”尚未受到压抑的社会里,慧智的、富有的、有权势的女性,在前仆后继性生活的经验积累中,总结出了一些利己损人、利己不损人、双行双利的性养生方法,并从中提炼出超出一般养生性质的仙学内丹术;同时也从男女清修的最早源头总结出了女子清修的丹法。

  在黄帝那个时代,社会上享有声誉的女丹养生家非常多,许多追求仙学养生的男子,包括像黄帝这样的领袖人物,常常要向这些享有声誉的女丹养生家请益,甚至拜她们为师。当时比较闻名的有西王母、玄女、素女、采女等等。后来随着社会的变化,男子主宰了家庭与社会,成为父系社会,或言男权社会,形成了“男尊女卑”的伦理文化传统,女子丹法受到淡漠,男子丹法占据主导地位。但因女子丹法源远流长,社会上有男必有女,女子养生属于客观需求,故女子丹法传承虽较男子丹法为不便,但也在曲折复杂的历史发展中得以延续传承下来。但又因为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况使然,女子丹法常在特定的情况下由男性养生家兼及传承,故未能形成派系。

  之所以男子有男子丹法,女子有女子丹法,乃是因为男女之间,生活、身体、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所以在炼养上,也就是在“筑基”阶段,所采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清闵小艮传《女修正途》第二法中言:“……女子阴质也,月象也。当十三四五岁时,元气充足,直血盈满,有阴中之一阳,月圆之光正旺。至天癸一降,元气遂破,真血遂泄。若到婚嫁之后,或生男生女,元气渐损,真血渐亏,虽月月有信水复生,即月月有信水复伤。女命难修,在此一著。女欲保命还元,须寻修诀,得诀以修,功成甚速也。”清贺龙骧《女丹合编·序》云:“男先炼本元,后炼形质。女先炼形质,后炼本元。男阳从下泄,女阳从上升。男修成不漏经,谓之降白虎;女修成不漏经,谓之斩赤龙。男精逆行而成仙,女血直腾归心窍。男七莲难放易收,女七莲易放易收。男修曰太阳炼气,女修曰太阴炼形。男曰胎,女曰息。男白虎降则茎缩如童体;女赤龙斩则乳缩如男体。男出神迟成道亦迟,女出神速成道亦速。男可自升,女必待度……此工法之不同也,若性命之理,则无不同。”

  归纳起来,女丹功也分为清修与双修两大类。双修法下乘有体交法,上乘则神交法,其法无另外之处,只是技术上与男子互相配合有相应的秘诀。清修法除筑基阶段下手炼养的部位不同之处,总的形式与男子无别。如有有为法,有无为法;有渐法,有顿法。还有辅以药物之法。总的来说,女子下手之初,所修炼部位在乳房,所验证效益在有赤龙者斩除赤龙,已无赤龙者调养出赤龙再斩除赤龙,乳缩如男体,生理向青春少年状态转化。筑基功成后再修功则与男子无异。

  正由于男女有别,故在功态中的一些生理化学反应是不一的。如关于“活子时”,清代所传《女功正法》:“乾道活子,丹经所载;坤身活子,古人未言……大抵乾坤动静,专言翕辟之机,两无异致……”此“两无异致”是言男女均有“活子时”现,然现时反应却不一。还有女性因年龄不一,在特定练功阶段所守部位也不一样。但女子丹法,由于女性的意志力、悟性等方面一般多逊于男性,故下手得境较难。反之,一旦下手得境,恒持不辍,成道又较男子迅速。这是女子修功的一大优势。在道家北宗的“七真”中,孙不二乃是一位杰出成功的女丹家。

  以上内丹学八大派实乃汇集了中华传统内丹学的全部内容与精华。然古代仙学门派,尚有与宗教紧密联系的,如行符箓之术,存想(神灵)之法,主于法与术者,当不属正统内丹学之列。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