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康复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如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能让孩子做到“知、行、意”的合一,他们就会更有效地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规划好自己每天的生活。
知,就是知道和明白,让孩子知晓康复训练的内容、目的和要求。对于要开展的康复训练计划或训练项目,我们服务的主角—脑瘫儿童可能不会快速、准确地理解,甚至有些脑瘫孩子直到十几岁仍然不能理解他每天进行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什么,对他有什么用。这就需要我们安排的康复训练必须结合孩子的日常生活需要,让孩子知道这些训练是直接帮助他每天的生活的。在做康复训练之前,要给孩子做简单明确的解说和示范。如果孩子没有理解我们的指令,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的。
行,就是行动、活动,包括孩子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活动。因为多年来,我们一直认为脑瘫孩子最主要的问题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所以运动功能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很多人把孩子的运动功能改善做为康复训练最主要和最终目标。殊不知,人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我们的每个动作和行为,都需要身心的密切配合和协调统一。康复训练也是这样,每项训练都不可能只依靠手、腿或口的运动来单独完成,而是需要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共同参与。行动不但是孩子肢体的运动,还包括孩子的语言、心理、感觉等各个方面的活动。日常生活中,脑瘫孩子“行”还需要注意“三个过度”的问题,那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帮助、过度保护,孩子对家长的过度依赖。某种意义上来说,“三个过度”是阻碍孩子“行”的最主要障碍。
意,心愿和想法,就是孩子的欲望和动机。长期以来,我们把关注点过多地放在孩子的运动功能上,而忽略了孩子本人的“意”。现在看来,这个“意”才是孩子康复的原动力所在。如何让孩子产生“意”,才是考验我们康复治疗师经验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如果孩子没有要动起来的欲望和动机,我们为他做的一切都将徒劳无功。只有脑瘫孩子有了“意”,他们的“行”才可以向着目标努力。所以,康复训练过程中,家长和治疗师应该思考如何才能诱发和调动孩子“意”。比如:如何设计康复训练计划和内容,孩子才会更有兴趣;如何布置孩子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孩子才会去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如何变换自己的康复训练方法和模式,孩子才能够不厌其烦地主动参与等等。
充分考虑到脑瘫儿童“知、行、意”三方面问题,才能保证我们康复训练的科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