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市场里发现的“超期服役”啤酒瓶,最高已有9年。新京报记者李飞摄
天气渐热,啤酒消费也进入旺季,在关注啤酒质量的时候,你是否留意过啤酒瓶的保质期?
近日,安徽省歙县消协调解了一起因啤酒瓶爆炸致人受伤的消费投诉,一位消费者在饮用啤酒时,啤酒瓶突然爆炸,飞溅的啤酒瓶碎片击中小腿。
今年2月,黑龙江拜泉县一名6个月的小女孩被爆裂的啤酒瓶崩伤眼睛,造成眼球破裂。
去年12月,安徽广德县人民法院审结一起产品质量纠纷案件,一名高中女生参加亲戚喜宴时,被酒席上突然爆炸的啤酒瓶炸伤,左眼角膜穿孔。
玻璃容器专家分析指出,各地频现的啤酒瓶爆炸伤人事件中,普遍存在的啤酒瓶“超期服役”问题难辞其咎。尤其是多次回收、反复使用的啤酒瓶比新瓶更易爆裂。
按照啤酒瓶标准,国家建议啤酒瓶回收使用期限为两年。但新京报记者近日走访,并对北京十余家大型超市、社区商店、菜市场所售啤酒进行随机抽样,发现市场上“超期服役”的啤酒瓶大量存在,“超期服役”啤酒瓶超过抽样总数的三分之一。
国家现行啤酒瓶标准起草人、全国日用玻璃标准化制定委员会秘书处张国秀5月8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基于行业的发展以及玻璃瓶使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及相关专家正在商讨对原有标准的修订,拟对回收啤酒瓶质量加强监管。
9岁“高龄”啤酒瓶仍在用
两年,是国家建议啤酒瓶的回收使用期限。
在乐购、物美等大型超市的啤酒货架上,新京报记者发现,大部分酒瓶为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生产的新瓶,但仍有一些生产于2010年、2011年、2012年的啤酒瓶“超期服役”,主要涉及青岛、燕京两个品牌,“年龄”最大的酒瓶超出国家建议使用期限已有3年。
而在一些社区商店和菜市场里,“超期服役”的高龄酒瓶更加普遍,几乎随处可见。从菜市场、社区便利店等随机抽取的50瓶啤酒样品中,有24个啤酒瓶超过两年的建议使用期,接近半数。其中,超过使用期限五年,即生产于2006年、2007年、2008年的“高龄”酒瓶10瓶,占到随机抽取样本的20%。记者看到最早的燕京2006年生产的啤酒瓶,至今已有9岁“高龄”,超出建议使用期7年之久。
这些“超龄”瓶子大多存在明显磨损、老旧的情况,一些瓶身已出现多处明显划痕,酒瓶底部和颈部的较突出部位,出现较深的白色圈状划痕。
随机询问十余位购买啤酒的市民,他们均表示,买啤酒时从未关注过酒瓶的生产日期。对啤酒瓶底部标的玻璃瓶“生日”,以及国家在19年前出台的“啤酒瓶回收使用期限为两年”,受访市民也表示并不知情。
回收瓶很难按年份区分监管
为何菜市场、社区小店等啤酒瓶“超期服役”现象远远多于大型商超?
有人曾猜测这是厂商针对不同渠道而销售不同年份和包装质量的啤酒,为躲避大型商超的严格进货监管,而将超龄瓶啤酒卖给小店。
但一位国内知名啤酒厂商相关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明确解释,这当中不存在因销售渠道不同,而提供酒瓶年份不同的啤酒。
因为“生产啤酒时,所有酒瓶都是混在一起使用,不会按照年份分开;之后的包装和销售环节,也不可能花人力、物力去人为分开。”这位负责人说,两年的回收使用期限只是国家建议性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企业使用超出建议年限的酒瓶,并不违法,因此没有必要花大量人力、物力去人为分销不同使用年份的啤酒瓶。而且,如此大量的回收瓶,技术上也很难做到按年份区分使用。
一位驻物美超市的燕京啤酒销售代表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小店所销售的明显有磨损的“高龄”瓶装啤酒,可能并非原厂生产的真名牌,“可能是一些小厂回收旧酒瓶灌装的”。消费者若发现一些小商店或小饭店所售的啤酒中大量酒瓶年份过久,或瓶身有严重磨损或破损的,要谨慎购买。
国家现行啤酒瓶标准起草人、全国日用玻璃标准化制定委员会秘书处张国秀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市场上的很多啤酒瓶并不是定点回收,生产年份和已使用次数很难进行统计和监管。
专家指出,当啤酒瓶处于剧烈晃动或高温情况下,瓶内液态二氧化碳会迅速汽化,瓶内气压达到一定程度时,酒瓶就可能爆炸。而啤酒瓶在装卸、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磨损,多次重复使用以及阳光暴晒等,都会导致玻璃材质老化,影响回收瓶的承压能力。因此,多次回收、反复使用的啤酒瓶比新瓶更容易爆裂,安全性能较低。
啤酒瓶标准正在修订中
啤酒瓶现行的国家标准,是1996年出台的《啤酒瓶标准GB4544-1996》,要求啤酒生产厂家必须使用B型防爆酒瓶,每件应在瓶底以上20毫米范围内打有专用标记“B”,同时标明生产企业的标记、生产的年、季。并“建议啤酒瓶回收使用期限为两年”。
正是因为使用期限并非强制性标准,使得在多起啤酒瓶爆破伤人的案件中,消费者向“超龄服役”啤酒瓶厂商维权,以及相关部门对“超龄服役”啤酒瓶进行查处时,都缺乏政策依据。
5月8日,国家标准委农业食品标准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行《啤酒瓶标准GB4544-1996》已实施近20年,太过老旧,一些标准已不适应当前的行业发展,因此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征集意见,以对老标准进行修订。但是否将对啤酒瓶使用年限进行修订或增加强制性条款,该负责人表示相关修订标准尚未确定。
而全国日用玻璃标准化制定委员会秘书处张国秀则表示,此前的国家标准,偏重对新玻璃瓶的质量控制,未注重对回收玻璃瓶的质量控制,而“正在讨论修订的新标准中,将增加加强对回收啤酒瓶的质量控制的内容”。至于如何具体规定,国家标准委人士称尚在讨论修订中。
专家建议消费者,购买啤酒时,除要仔细查看啤酒本身的保质期外,还要注意酒瓶底部标注的酒瓶生产年份。尽量选择划痕少,生产日期在两年以内的啤酒瓶,并在搬运啤酒时,减少摇晃和啤酒瓶间的碰撞,储存在阴凉处,避免高温、暴晒。
夏天慎喝冰镇啤酒
夏日炎炎,很多人喜欢喝啤酒来消暑,因为啤酒99%的成份是水,被吸收后很快从肾脏排泄。啤酒尤其是冰镇啤酒,刚喝进嘴里时的确有一种凉爽的感觉,但如喝上一瓶以上,反而能使人口干舌燥、全身发热。因为啤酒毕竟含有酒精,其量虽少,但如一次喝得过多,同样会口渴、出汗、心跳骤增,不仅达不到消暑解渴的目的,反而使思维能力、注意力、协调力下降。
夏季大量饮用冰镇啤酒,对人体的胃肠道、心脏、肝脏及肾脏会有不良影响,容易导致一些疾病发生。如大量饮用啤酒会影响消化功能,冰镇啤酒的温度较体温低20-30℃,大量饮用会使胃肠道温度急剧下降、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引起功能失调,严重时会引起痉挛性腹痛和腹泻、急性胰腺炎等急症。虽然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强,但一瓶啤酒下肚也相当于30毫升酒精,肝脏代谢完大约需要46小时,何况肝脏对酒精的代谢是以损伤自身为代价的,一旦肝脏过度受损,会使肝脏纤维化乃至肝硬化。大量饮用啤酒对肾脏也有损害,能影响机体的氮平衡,增加蛋白质的分解,增加血中尿素氮的含量,增加肾脏负担,对肾脏疾病康复不利。多喝啤酒还能诱发痛风发作,因为啤酒会使血中尿酸浓度增加。所以应多喝绿豆汤之类饮料
酒温不宜过低
存放在冰箱里的啤酒应控制在5-10摄氏度,因为啤酒所含二氧化碳的溶解度是随温度高低而变化的,啤酒各种成分在这一温度区间协调平衡,能形成最佳口味。
温度过低的啤酒不仅不好喝,而且会使酒液中的蛋白质发生分解、游离,营养成分受到破坏。
纯生啤酒通过无菌膜滤除酵母和杂菌,最后经无菌灌装而成。在5-10摄氏度,纯生啤酒中各种营养成分和风味也最稳定。
饮用不宜过量
啤酒的酒精含量不高,营养丰富。有的市民大热天畅饮啤酒,接连喝下四五瓶,喝下去的大量水分会很快排出,但酒精会迅速被吸收,使血液中的血铅量增高。
如果整个夏天天天过量,会抑制、影响细胞的正常活力,也可能导致脂肪堆积而阻断核糖核酸的合成,造成“啤酒心”、“将军肚”,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大瓶啤酒容量一般为640毫升,建议每天饮用量不超过1000毫升。
熏鱼不宜配用
有个很重要的常识,就是在大量饮用啤酒时,所配菜肴中不宜有熏鱼、熏肉等烟熏食品。
因为烟熏食品中含有机胺,烹调过程中还会产生多环方烃、氨基酸衍生物甚至苯并芘。当饮酒过量而使血铅含量增高时,烟熏食品中的上述物质与其结合,可诱发消化道疾病甚至肿瘤。大热天由于啤酒饮用量大,诱发疾病的机率往往较高。
酒瓶不宜捆扎
近几年,捆扎包装或非B字标记玻璃瓶包装的啤酒爆炸伤人的事时有发生,有的是消费者购买啤酒后用绳子捆扎酒瓶、回家途中发生碰撞而爆炸的。原封啤酒的瓶内有一定气压,环境温度高,瓶内压力也会升高,所以大热天购用啤酒特别得注意“防爆”,不要购买标签标识不规范、使用捆扎包装或非B字标记玻璃瓶包装的外地产杂牌啤酒。
查看更多疗养资讯精彩内容
|
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用于瘀血阻络、气行不畅所致的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或跌扑损伤、气血瘀阻所致的肢体疼痛、肿胀麻木;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18祛风逐湿,舒筋活络,行血止痛。用于风湿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引起的关节肿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步履艰难;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脑血栓形成后遗症及小儿麻痹后遗症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31祛风逐湿,舒筋活络,行血止痛。用于风湿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引起的关节肿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步履艰难;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脑血栓形成后遗症及小儿麻痹后遗症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8祛风逐湿,舒筋活络,行血止痛。用于风湿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引起的关节肿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步履艰难;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脑血栓形成后遗症及小儿麻痹后遗症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35营养健康滋补佳品。
健客价: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