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知识 > 资讯 > 解密家庭系统排列 立即被它震撼到

解密家庭系统排列 立即被它震撼到

2019-07-22 来源:南京脑康中医院 精神心理指南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孩子出生以后,父母就会对他进行投射。通常情况下,投射出去的是自己的孩子面具。这个孩子面具是父母自己小时候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的内化。现在自己变成父母了,孩子面具就不用了,于是投射给自己的孩子。

十年前第一次接触家庭系统排列,立即被它震撼到了。它太神奇了!

它的神奇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案主的祖宗阴魂不散,时刻介入案主的生活;2、代表仿佛被案主的家人附体了,能够为其代言。

我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试图揭示它的机理。我仔细研读了《谁在我家》和《爱的序位》,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当时,人格面具理论已经比较成熟了,我就用人格面具理论解释家庭系统排列。

一、阴魂不散

人格面具理论把人格面具分为三类:人物面具,角色面具,原型面具。人物面具是某个具体的人的内化,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里的人,譬如我的朋友XXX、孔子、贾宝玉。角色面具是社会角色的内化,譬如工人、农民、医生、警察。原型面具是预存于人脑或基因中的人格面具,相当于荣格所说的原型,譬如母亲、智慧老人、英雄、巫师等。

每个人都有父亲面具和母亲面具,它们是父亲和母亲的内化,原先是客体面具,在特定条件下会转化为主体面具。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会越来越像父亲,女儿会越来越像母亲。

主体面具是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的内化,客体面具是他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的内化。主体面具是通过实践、练习和身体力行而形成的,客体面具是通过观察而形成的。除此之外,“投射”也是面具形成的一条途径。

我把投射分为四种,第一种就是期望效应。他人认定我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我符合他们的期望,人际交往就会顺畅;如果我不符合他们的期望,人际交往就会不顺畅。人都是希望交往顺畅的,所以我会自动调整,直到顺畅为止。怎么调整呢?就是迎合别人的期望,按别人期望的样子行事。他期望我具有a面具,我在潜移默化下形成a面具。

第二种是“洗脑”。别人都说我是什么样的人(具有x面具),天天说,年年说,我就相信我是什么样的人了,最后形成x面具。

洗脑也叫贴标签。一个人被贴上了某个标签,他就形成了相应的人格面具。一个标签就是一种身价,人格面具就是身价的内化。

期望是无意识的,贴标签是有意识的。

第三种是利诱。别人设一个局,把我的某个人格面具激发了出来。例如,一个女人为了考验自己的老公,请自己的闺蜜去勾引老公,结果老公上当了。

第四种是威逼。强迫别人做某件事,不做就予以惩罚,于是对方不得不做,在做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人格面具。

从某种意义上讲,主体面具都是投射出来的,只是“投射者”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人,有时候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情境、规则、文化、社会。例如,一个小孩第一天去上学,没有学生面具,无法按学生的“标准”认真上课,于是老师教他怎么做,如果他做对了,老师就表扬他,如果他做错了,老师就批评他。过了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他就能按“标准”做了,说明他已经形成了学生面具。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就是投射者,她把“标准”(就是标准的学生面具)投射给他,而这个“标准”则是“社会”(由人构成)对学生面具的期望(简称“社会期望”或“角色期望”)。

对于投射者来说,投射出去的人格面具可以是主体面具,也可以是客体面具。传说有一个皇帝不知道人民的疾苦,宰相告诉他人民没饭吃了,皇帝说,那就是吃肉吧。皇帝自己天天吃肉,他把皇帝面具投射给人民,以为他们也可以天天吃肉,所以没饭吃就别吃饭。

对于老师来说,学生面具是客体面具。她投射给学生的是客体面具。

客体面具的主要作用就是投射,也就是戴在别人脸上,识别、评估、预测别人的行为。

孩子出生以后,父母就会对他进行投射。通常情况下,投射出去的是自己的孩子面具。这个孩子面具是父母自己小时候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的内化。现在自己变成父母了,孩子面具就不用了,于是投射给自己的孩子。

有的人投射给孩子的不是自己的孩子面具,而是其它面具。例如,贾母把荣国公面具投射给宝玉,怎么看都觉得宝玉像他爷爷。单亲父母常常会把配偶面具投射给孩子,把对配偶的爱和恨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接受了投射,变得越来越像“缺失”的父母。

外国人有用父亲或祖父的名字给孩子命名的习惯,让孩子与父亲或祖父同名,其实就是把父亲面具和祖父面具投射给孩子,孩子更容易变成跟父亲或祖父一样的人,重复父亲和祖父的命运。

客体面具是用来投射的,如果有地方可投,它就安稳了。如果没地方可投,它就会乱投射。例如,某个家庭本来有五个人,后来其中的一个(假设他的名字叫“W”)没了,于是w面具就没着落了,它很可能会被投射到另一个人(Y)的身上。Y接受了投射,与w认同,变得像w那样,继承w的遗志,重复w的命运,仿佛w阴魂不散,在Y身上附体,这是家庭系统排列中最神秘的内容。

海灵格是神父出身,相信人有灵魂。一个人如果出现莫名其妙的行为或心理障碍,一定是被已故的人附体了,而且这个已故的人一定是做了不光彩的事,所以得不到家人的认可和尊重,酷似传说中的孤魂野鬼。如果家人给他设了一个牌位,让他得到承认,他就不会出来捣乱了。

我不相信灵魂。所谓灵魂,也许就是人格面具。一个人被身边的所认识,他就被内化,变成他人的一个客体面具。即使他去世了,客体面具仍然活在他人的心里,这就是“灵魂不死”。灵魂(即客体面具)继续在他人身上发挥作用。他人又把它投射给别人,使它的“生命”得到延续。有时候,客体面具会变成主体面具,出现附体现象。这个过程通常是无意识的,所以当一个人被祖宗的灵魂附体时,自己和别人都会觉得奇怪,因而视之为心理障碍。家庭系统排列让案主意识到,心理障碍是灵魂附体的结果,案主就释然了。但是,这会把案主引向迷信。如果用人格面具来解释,就比较科学。

二、灵魂附体

做家庭系统排列时,案主从学员中挑选若干人,分别代表他的家人,并让他们站在不同的位置,这个时候,代表就像被附体了一样,能够感受到他所代表的人的感受,并说出他们想说的话。于是,案主看到了“真相”。这个时候,代表还可以自由走动,走到自己感觉最舒服的位置。这就是心理障碍的解决之道。而且,解决之道不需要说破,过几天,案主的家人会发生变化,案主的心理障碍也会渐渐缓解。

有人直接用灵魂附体来解释这个现象,也有人用心灵感应、全息理论和量子力学来解释,都太玄乎。人格面具理论则用人格面具来解释。

每个人都有很多人格面具,同一个人格面具可以同时出现在不同的人身上,例如原型面具就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有的,角色面具则是担任过或见识过这个社会角色的人都应该有的,而人物面具是认识这个人的人都可以有的。虽然同一个人格面具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但万变不离其宗,最核心的成份应该是相同的。有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他们都是哈姆雷特,而不是罗密欧。也就是说,一千个观众是A、B、C、D,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具)是h1、h2、h3、h4。每个哈姆雷特面具都具有哈姆雷特的核心成份。

现在,当案主挑选代表时,他一定会把代表和所代表的人进行比对,看他们是否具有相同的特质,有相同的特质才会入选。设案主的家人是X,案主一定会挑选跟X最像的学员来代表他。两个很像的人往往具有相似的人格面具。当所有的代表被挑选出来,并排列在舞台上时,家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在代表之间呈现出来。在这种关系的制约下,代表已经没有多少人身自由,他只能按他所代表的人的方式行事。例如,案主的妈妈非常强势,爸爸非常窝囊。案主挑了一个非常强势的学员代表妈妈,挑了一个非常窝囊的学员代表爸爸,让他们两个站在一起,结果可想而知。

很多人会问,这个时候代表到底是在扮演自己还是扮演案主的家人?其实,他们既是扮演自己,又是扮演案主的家人。代表会把自己的模式带进来(移情),而这种模式与他所代表的那个人是重叠的。

这种情况在团体治疗中经常发生。一个成员(P)把自己的模式(p)带进团体里来,让另一个成员(Q)看到了自己的配偶或父母(p),于是他的模式(q)被激发出来,而他的模式刚好就是前面那个成员(P)的配偶或父母的模式(q)。

在个体治疗中,这种情况也会发生。来访者顽固地按自己的模式行事(移情),结果激发了治疗师的行为模式,而治疗师的行为模式就是来访者的家人的模式,这种情况叫互补性反移情。

来访者在个体治疗和团体治疗中表现出的模式叫强迫性重复。其实,家庭系统排列中出现的附体现象也是强迫性重复。学过精神分析的人不会觉得奇怪,但外行人会觉得很神奇,再被某些人一解释就更神奇了。

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莫雷诺就已经发现了这种现象,所以他用心理剧的形式把案主的人际关系通过戏剧的方式表现出来,使案主的问题得到解决。后来,萨提亚把心理剧简化了一下,用于家庭治疗,只摆pose,不表演,称为“家庭雕塑”。海灵格发现,表演和亮相都是多余的,只要让代表站在那里,一切都会暴露无遗。

虽然兰德把心理剧比作巫术,实际上没有人真的把心理剧当成巫术。但是,海灵格故弄玄虚,把家庭系统排列变成了巫术。

一个心理治疗师,如果过分追求技术,把自己变成巫师,说明他有一个夸大性自体(俗称巨婴);一个来访者,如果把治疗师当成巫师,说明他有很强的理想化移情。两者都是心理幼稚的表现。治疗师必须正视自己的能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咨访双方的事,如果没有来访者的配合,治疗师本事再大也是白搭。只有咨询关系建立好了,来访者准备迎接改变了,治疗师才能发挥作用。

同时,治疗师还要脱掉神秘的外衣,化解来访者的理想化移情,帮助来访者客观地看待心理治疗和治疗师。

想像你的案主,一个前来请求你帮助的人,或者一个期望从你这里得到帮助的人,你让她坐在你的旁边,你的内在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让自己卷入,你只是在那里,另外一个人也在那里,你让自己回归自己的中心,你等待一个字眼的出现,也许会有可能出现,一个会能够改变一切的字眼,或者是几个词短短的句子,或许能改变了一切,你所说的字眼不添加任何上去,你就单单说了就这样就够了。

我当然知道我与古老的中华传统非常的亲近,这就是“无为而为”的智慧,有的东西会以很深的形式运作着,同时你又是不参与其中的,我们留在自己的力量里。

问:“业力”可能在一个情境中被解决,可是如果因果那么容易被解决,会不会很多人更容易做坏事?

海灵格:根本没有因与果。这样的方式有些事情你认为不该结束但它结束了,你会对那个结果感到不满意,如果你能等上个几天,你会对那个结果、那个效果感到惊讶的,因为当你退回了之后,人们就能够被丢回到她自己里头,就会来看看自己跟这些基本的连接在哪,所以任何时候当你发现没办法进行下去的时候你停了下来,你是真的已经连接了,这才真正带来帮助的,而它已经是你的工作了,其他的力量在运作,当你去想因果,你就会有这样的意象,以为是掌握在你的手上,你认为你以什么特定的方式说了什么就会带来什么效果,这并非如此,或者有认为一旦他做了这样一个系统排列就一定要做出一定的效果,有人说把我妈妈排出来,你去想像背后的意象是什么?他们爱他的妈妈吗?他们是在利用他们的妈妈吗?如果当成因与果来看待,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所以关于这些需要非常小心。没有任何人需要什么。

问:好的良知一直在困惑着我,前两天我一直在冲突,就想变成石头什么都不要想了。

海灵格:通常我讲过什么我就忘记自己讲了什么,通常我讲的也都不是真的,我从来不声称我已经找到了真理、真相,它会有一个特定的效果,就算是错的也会带来一定的效果影响,只要它能带来特定的效果我就满意了,好的效果。我写了一本书《行动中的真相》。真相一直都在移动中,如果说我已经掌握了,它就不在移动中了,这样会带来破坏性的影响,真理、真相在服务生命,一旦它服务了其中的一个目的,它就是属真的,如果它已经没有办法服务于那个目的了,它就结束了。

现在闭上眼睛,想像你已经处于很多人之中,这些来自过去的人,跟这些过往不管你以什么样形式连结的人,他们都各自移动,正如同被另外一种力量移动着,你在他们之中移动,你也被这股力量驱动着,没有任何的意图,就只是在经验在发生什么事,对所有的人以及对你所发生的一切。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