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知识 > 资讯 > 外看人是在梦中 内看的人是清醒的人

外看人是在梦中 内看的人是清醒的人

2019-06-24 来源:支点心理咨询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我们害怕空虚的感觉。斯宾诺沙(spinoza)谈论过“空虚恐惧”,即是我们对空虚的恐惧感。我们喜欢填满所有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希望一直都有可做的事,不然就很容易思虑满腹。也就是说,我们早在“落空”之前,就已经把一切填得满满的。我们用焦虑填充空白,担心地说:“若是......会怎样呢?”

2018年1月12日上映的《无问西东》,短短几天内已经成为最热聊的话题,各大媒体影评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这部电影的热度不仅仅是因为陈楚生、王力宏、黄晓明、章子怡以及张震等一线影星的出演,电影运用的叙事手法和传达的精神确也值得玩味。

影片的镜头带着观众纵跨一个世纪,囊括四代人、讲述了四个故事,这些故事之间看似各自独立实则互相呼应。

按照时间顺序,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陈楚生饰演的学生吴岭澜文科成绩异常优秀,而物理成绩一塌糊涂。当时社会普遍认为理工科才是“实业”,优秀的学生往往选择理工科,甚至有老师劝他弃文从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自己“文强理弱”的实际情况,吴岭澜满怀踌躇。

第二个故事的背景是抗战时期。主角是王力宏饰演的西南联大学生沈光耀,他家境富庶且学业优秀。当时时局险恶国难当头,作为有志青年沈光耀希望能挺身而出救国救民,然而父母则想让他明哲保身,尤其母亲严词反对。

一边是对小家之“孝”,另一边是对国家之“忠”,沈光耀进退两难。

章子怡饰演的王敏佳是第三个故事的女主角,文革前夕王敏佳、陈鹏(黄晓明饰)和李想是关系要好的同学。三人因为面对师父师母关系的不同态度引发情感和利益的纠葛,面对爱情、友情和前途,何去何从?

最后一个故事男主角是张震饰演的张果果。他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职员,面对商场如战场的竞争,他习惯了“优胜劣汰”的法则。然而在遇到一个急需帮助的四胞胎家庭时,他却第一次感到犹豫。是依然选择维护自己的利益,还是甘冒风险对他人施之援手?

四个故事的主人公看似遭遇不同的难题,实则面临同样的考验:在面对他人评价、时代浪潮、世俗观念时,我们是遵从内心,还是遵从“大众的选择”?

此类情境下人们往往感到选择困难,这背后有心理学方面的原因。

从众效应

主要原因是“从众效应”。它是指当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做出同一个选择时,剩下的少数个体也往往倾向于遵从多数人的意见。

“从众效应”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让一些个体“失去自我”,一些个体本来有不同的观点、看法和判断,但是当他们感受到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时,可能会怀疑并改变,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从众效应”呢?主要原因是“恐惧”。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

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要和周围的人发生互动,我们需要通过跟别人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来赢得他人的认可。我们害怕跟别人的不一致,因为这可能导致我们失去他人的接受和认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人民”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大多数人的选择往往是安全的、可靠的。如果跟多数人不一致,我们往往会产生“恐惧”,害怕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担心可能由此而产生可怕的后果。

身,心,疾病

这部电影使我想起了一个朋友。他从学生时代就喜欢看那些“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故事,憧憬在商界开拓奋斗,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但是父母不求他大富大贵,而是希望他过上安稳的生活。他出于孝心留在父母身边生活,找了一个父母眼中“稳定”的工作,在二十六七岁的年纪跟一个“差不多”的姑娘结婚,每天过着“不好不坏”的生活,但是每次跟他接触,我总感觉他的生活中好像少了些什么。

他似乎就要这样一直“平淡”的生活下去,但是生活却给了他一连串“暴击”,先是妻子以“没有感情”提出了离婚,而后他又在而立之年被查出胃癌晚期,而且医生无奈的宣布,他的生命只剩下六个月的时间。

面对死亡时,他的态度和常人也没有多少不同,刚开始是吃惊,接着是拒绝、愤怒,埋怨老天对他不公。

但是接下来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他发现自己这些年一直在被生活推着走,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去做其他人“应该”做的事情,“别人怎样生活,我就怎样生活”。他感觉好像自己一直在戴着一幅“应该”的面具,这些年他好像都是为别人而活,他总是在考虑“我应该怎样生活”。

看到这一点他决定改变,他要在剩下的几个月里尝试找到真正的自我。经过思考他想起了自己以前的经商梦想,然后他全情投入经商,把死亡置之脑后,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和治疗,几乎都把时间都花在创业方面。

说也奇怪,从此之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他感觉自己好像充满了力量,重新找回了失去多年的活力。半年之后——也就是医生宣布的生命截止时间——他去医院复查,结果癌细胞竟然减少大半,他也觉得很意外。

在身体状态慢慢变好之后,他继续经商。虽然商海浮沉,他曾赚得盆满钵满,也曾亏的血本无归,但是到现在他一直在经商,无论赚钱赔钱,他的精神状态始终很好,每次见他都能看到他脸上洋溢的笑容,那种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感觉现在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都过得很充实,虽然现在已到中年,但是我觉得自己还是充满了活力。现在想想,面对死亡那段日子挺宝贵的,是癌症让我明白,人活这几十年不容易,不要太考虑“别人会怎么想?社会对我有什么看法?”最重要的是听到内心真正的声音,去做自己。”

他的这段经历听起来很神奇,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体验。但是这样的经历给我很大的触动,也让我产生一些思考和感悟。

“癌症”属于身心疾病,从心理学角度看,癌症跟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长期体验到紧张、焦虑压抑和愤怒等负面情绪的人患癌症的可能性非常高。

这个朋友之所以得癌症,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没有做真实的自己。在没有活出自己真实的状态时,我们就如同带着“面具”一般。我们在做着别人认为正确的事情,完全按照他人和社会的期望生活,我们的生活其实更像是按照设定的剧本在表演。

考生命意义的羞耻感

这种情况下,当前的状态不是真实的你,你表现出来的状态和内心的真实需求是非常矛盾和冲突的。所以你会感到焦虑、压抑和空虚,每天都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是好像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会感到“漂浮”,缺少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

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种,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其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将个人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状态。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着很大的潜力,如果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条件,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自我实现。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潜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自我实现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人往往是这样的状态:他们会感觉到空虚、无聊和麻木,自己在被生活推动着前进。自己在做的事情都是社会文化期望和要求自己去做的事,只是“应该”和“必须”这样做,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做事情。

而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的人,则是另外一种状态,他们在做事情时会非常开心快乐,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个朋友后来的状态,他们会感到非常有活力,有一种充实的感觉。能够更加接纳自己也能更好的接纳别人。

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学者有着惊人的一致。面对吴岭澜的踌躇,恩师梅贻琦谆谆教诲: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梅老师给出了自己对“真实”的理解,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面对真实的自己,真实的生活,这其实就是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

此后吴岭澜开始寻找真实的自己,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教书育人。后来抗战时期,在满是战火硝烟的环境中给学生上课,他讲了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话:

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即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

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

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上面一段话中,吴岭澜提到“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为什么思索生命意义会让人产生“羞耻感”呢?我想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方面,这种思考看上去似乎有些空虚渺茫,有些“脱离现实”;

另一方面,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有“约定俗成的最佳选择”,比如在乱世,保命是“最好”的选择。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挣钱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在这个时候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方面,会让人觉得“装”、“矫情”、“假大空”。

实际上,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无论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我们都需要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每个时代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尔弗莱德·阿德勒认为,生命的意义看似抽象、离我们很远,事实上它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言行中。

意义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理解:按照重要性将生活中的人事物进行区分,把你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你而言重要的内容上,而舍弃、远离那些不重要的人事物,这个过程就是你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对于生活都有自己的态度和观念,“意义”之于不同的人应当有不同的诠释,比如有些人喜欢跟活泼外向的人打交道,有些人则喜欢安静内向的朋友;有些人喜欢钻研科学问题,有些人则偏爱动手实践,每个人都应当去思考自己生命的独特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都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不同的人也有一些共同的生命意义。比如对善良、正直、责任的坚守,比如对他人的关爱和对社会的奉献等。

奥地利伟大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对意义也有类似的观点,“无论身处何种处境,每个人依然有自由选择的余地。生命的意义有待每个人去探寻、发现,而参透自身生命的独特意义,将使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生机盎然。”

吴岭澜的教导使沈光耀不再犹豫,毅然决然投身空军,最终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和生命。沈光耀在执行飞行任务时,常常给穷苦的孤儿投喂食物,正因为他坚守内心的正直和善良,拯救了孤儿陈鹏。

面对那个扭曲的时代,陈鹏依然对王敏佳付出自己“托底”的爱,而王敏佳则选择一个人承担所有责任,他们两人对于爱情和友情的坚守感动了远赴边疆的李想,而李想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张果果的父母。

张果果在面对尔虞我诈、你死我亡的职场时,选择了坚守善良和同情,继续救助四胞胎的家庭。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时的向内看,尤其是在困惑、纠结、彷徨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最后以影片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文之大器者吴岭澜,曾困于实业救国与理科不列的矛盾中难以自拔。

寒窗苦读十余年,顷刻间仿佛一切毫无意义。或许他习惯将自己搁置在书本内,以求内心踏实,而这种踏实是盲目的,更忽略了内心的真实。

直到他听到泰戈尔演讲:“不要走错路,不要忘记你们心里的真心和真性。”

围绕在泰戈尔身边的那群文人墨客是那样姿态笔挺、眼神清澈。吴岭澜这才顿悟,文又如何?理又如何?既然做不到文武双全那就听从内心。

梁启超曾说:学其所用,用其所学。只要身系天下安危,定能从人生的得失中找到平衡。

此时,有多少碌碌无为的人整天忙于奔波,看到他人的事业蒸蒸日上自己却平凡暗淡。

物要尽其用,人要尽其才,或许不是你生而无用,只是你不善于挖掘自己的内在价值。人人都有短板,可长板才是你人生的主旋律。

这世界每天充斥着各种声音,我们很难心无旁骛去专做一件事,可那些遵从内心的人,他们从不盲目,因为太清楚自己该往哪里走,所以走的坚定从容!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四代人、六个故事,山河浩荡、气势恢宏。所有铺垫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电影结尾,让人几度揪心、几度泪崩。

吴岭澜——在自我怀疑中解放自我,终成一代名儒,走上一条教书育人的救国之道,他影响了沈光耀。

沈光耀——在家国思索中找到人生方向,无谓牺牲、血战江河,终成一代烈士,他影响了陈鹏。

陈鹏——在一往情深和国家昌盛中倾其所有,为其所爱,为其所强,终成一代先驱,他影响了王敏佳。

王敏佳——在人性的粗鄙中忍辱负重,为保护他人,一生都背负万劫不复的罪名,终成一代英雄,她影响了李想。

李想——为自己心心念念的理想不惜葬送爱情,背信弃义,一面要实现人生抱负,一面要面对此生遗憾,终成一代豪杰,他影响了张果果。

张果果——在世俗与恶意中反其道而行之,保持初心、坚持自我,终成一代栋梁,他影响了我们所有人。

电影让我们自前向后,又自后向前的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终其一生究竟有何意义?

即“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他人活得更好”

滚烫硝烟从未消逝、探寻真理从未停止。

我们其实一直深处战争之中:经济的战争、文化的战争、国力的战争,科技的战争。

所以我们永远都需要责任、使命、善良、信义.......

我们始终都需要勇于奋斗,勇于行善、勇于献身的高尚精神托起未来的希望。

影片用当代的现实穿插了过去的历史,用三代人讲述了你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做,活出什么样的自己。结尾用孩子醒来第一眼看见,色彩斑斓的窗户,一位父亲的形象在呵护四个孩子。   影片中一位传统的中华母亲坐在“三代五将”的客厅,送走二个孩子去参军,家国的情怀,母亲的伟大。正确的价值观在电影里处处彰显。

正视生命的短暂

我们都梦想拥有完美的生活,没有痛苦、悲伤、冲突或战争。属灵的挑战正在于,我们诗在许多挣扎中与见那完美的生活。欣然接受生命有限的现实,我们就能触摸到播种于其间的永生。使徒保罗有力地诠释了这一点:“我们四面受敌,却不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于死亡。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使耶稣的生在我们这必死的身上显明出来。”(林后4:8-11)

只有正视生命的短暂,我们才能触摸到超越死亡的生命。我们的不完美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异象,让我们看见上帝借着耶稣所应许给我们的完美生命。

影片在学生都躲在山中学习时,老师说:人最中要的是活的真实,人世间有无尽的欲望,私欲,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活出真实的自己。

放下惧怕

我们害怕空虚的感觉。斯宾诺沙(spinoza)谈论过“空虚恐惧”,即是我们对空虚的恐惧感。我们喜欢填满所有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希望一直都有可做的事,不然就很容易思虑满腹。也就是说,我们早在“落空”之前,就已经把一切填得满满的。我们用焦虑填充空白,担心地说:“若是......会怎样呢?”

允许生命中存留白并非易事,这需要我们愿意放手,愿意接纳意料之外发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信靠、交托和开放的心态,去回应上帝的带领。上帝希望住在我们的空寂之处。但是,只要我们对上帝和他在我们生命中的作为还心存惧怕,我们就不大可能吧自己的空寂交给上帝。我们祈祷,我们能够放下对上帝的惧怕并去拥抱这位万爱之源的上帝。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